地震,这种最为恐怖的突发自然灾害,总会让人闻之色变。每次灾难性的地震之后,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都被屡屡提起--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不过,争论也由此而生。海城地震的准确预报是科学还是偶然?
69号文件
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发生里氏7.4级地震。联系到此前1966年的邢台地震以及一系列频繁的余震,人们发现,地震似乎有着沿东北方向由邢台一路北移的趋势。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推动下,中国召开了首次全国地震预报工作会议,辽宁省被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辽宁地震办公室的监测表明,辽宁省从1971到1972年之间,几乎没有地震活动。到了1973年的9月,观测人员突然发现,金县短水准测试数据出现了异常。
距离辽宁数百公里的北京,一场特大干旱引起了正在北京市地震队工作人员的注意。那场干旱波及范围覆盖了华北和环渤海地区,包括后来发生地震的辽宁南部。有研究人员认为,那场特大干旱正是地震的前兆。
1974年5月,北京大学在大连的地磁测量发现了异常。
一个月后,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这次会议以后,中国科学院根据会商意见以《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为题,向国务院作了汇报。
国务院高度重视华北震情的发展,立即在当年6月29日批转了中国科学院的报告。这便是在地震界着名的69号文件。在文件中,国务院提出了一个重要精神,“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 ”
征兆明显多了起来
1974年12月20日12时43分,辽宁海城县东北的深窝水库发生5.2级地震。人们以为这次地震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一些异常现象仍在辽南地区的一些台站和群众测报网点不断涌现着,其中包括: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井水变浑变味儿;黄鼠狼成群搬家;冬眠的蛇出洞;家畜行为异常等。
到了1975年1月,地震部门的科学观测和各地上报的种种异象让专家们已经几乎可以认定,真正的大地震还在后面。
大地震来了
真正让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感到大震将至的信号是从2月1日开始,海城、营口地区频繁出现的小震活动。小震的次数,从2月1日仅有一次,2月2日的七次,到3日陡增到几百次。 2月4日7时多,海城县发生了两次大的地震,将近5级。
“实际上,在2月4日之前,我们已经把预测意见告诉当地的台站和群众观测点了,告诉他们确实要注意了。但是我们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到哪一天,只能让他们感觉到危险性迫近。当地民众有些也得到了这些消息。 ”辽宁省地震局原副局长顾浩鼎说。
不过,辽南的老百姓从政府口中明确知道即将发生大地震,是在地震发生前的半天时间里。
1975年2月4日13时52分,海城地震台的地电记录上再次出现了6次很大的突跳。 16时,海城地震观测站的姜成田用书面方式向县地震办报告,用电话向省市报告:19时20时,在我县东南部山区将发生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 19时,他再一次向站东南部14个公社发出19时至20时将发生大地震的通知。
此时,顾浩鼎正准备返回沈阳。车行到赵家堡地区,他突然在吉普车上看到不远处的天际线闪过一道雪白的光,他立刻大喊:地光!他们的吉普车摇晃了一下,随即顾浩鼎听到了闷雷一般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大地震来了。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中国辽宁的海城、营口发生了里氏7.3级大地震。然而,由于事前准确的预报,多数人都已经被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成功难以复制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美国、新西兰、日本、罗马尼亚、西德等10多个国家的地震科学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曾专门到海城考察。他们将海城地震的预报称之为“科学的奇迹”. 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海城地震现场说:“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
在实地考察了海城地震之后,《美国地震协会公告》充分肯定了地震预报的成功,但同时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该公告认为,海城地震的预测成功尚不足以成为构建完整预测理论体系的充分依据。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海城地震的预测成功经验却未能避免更多、更大的地震惨剧发生。在海城地震成功预测的1年零5个月之后,唐山大地震发生,24万人在地震中逝去,也把地震可预测的梦想撕得粉碎。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成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