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实力略逊

时间:2014-11-10 10:15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甲午战争

 

    致远舰撞击吉野号不成,壮烈战沉的瞬间,画面右侧为日舰吉野,中央倾斜的为致远舰,根据英国维多利亚号军舰的记载,致远沉没是舰首先沉,螺旋桨划出水面。这张图是根据利安德号上的军官沃尔德的照片制作的,沃尔德对致远、经远的奋战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20年前,大清帝国耗费巨资打造的一支前所未有的铁甲舰队败于日本。很多年后,当人们在分析这支舰队惨败的原因时,有一种看法认为,当时大清水师的实力比日本强大,是腐朽的制度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本文引用了近年近代史研究的史料,在制度原因之外,对参战双方的军力进行了对比,认为当时北洋水师在实力上不如日本联合舰队。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天我们重新回顾120年前的那场海战,是为了更好地认清自身的不足,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北洋舰队处于明显劣势

 


    甲午海战之前的北洋舰队,除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在装甲、吨位和巨炮上占据绝对优势外,其他军舰几乎都处于劣势。


    从总吨位看,双方参战军舰均为12艘,日本联合舰队的总排水量约4万吨,北洋舰队约3.5万千吨,两者相差不大。但仔细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差别,即北洋舰队除“定远”、“镇远”外都是3000吨级以下小舰,而日本联合舰队虽无巨舰,但其中接近或超过4000吨级的就有8艘。因此,就整体而言,日本联合舰队在舰体与排水量上占据优势。


    从航速上看,由于北洋舰队自1888年成军后即再无外购新军舰,因而舰队普遍存在舰龄长、速度慢的弱点;反观日本联合舰队,其主力舰多为1888年后新购或新造的军舰,因而在平均航速上,日本联合舰队以16节对14节占优,总功率则是以73000马力对46000马力占优,北洋舰队处于明显劣势。


    除舰龄较长外,导致北洋舰队整体航速慢还有另外三个因素,一是中国海岸线漫长,北洋舰队执行宣示主权、保护商民的任务繁重,由此带来过于沉重的损耗;二是为北洋军舰提供动力的蒸汽机锅炉老化严重,按说10年以上的战舰本应更换锅炉,但因为停购军械而只能自己修补;三是舰队所用煤炭劣质。当时北洋舰队由开平煤矿供应燃煤,其所产煤炭以五槽煤最好,八槽煤最差。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平煤矿的主管人张翼(醇亲王奕譞亲信)将五槽煤出口外销,而主要将八槽煤提供给北洋舰队(或因其经费有限、无法及时结账的缘故),即使丁汝昌为之翻脸并威胁要上告,张翼也毫无畏惧。


    由此,为军舰提供动力的锅炉本身就老化,烧劣质煤更加剧这一状况。劣质煤本就燃烧不充分,因而锅炉功率更低,航速即更慢(考虑到锅炉与燃煤的因素,北洋舰队的平均航速可能比14节还要低)。而且,劣质煤释放大量黑烟,敌方舰队很早就能发现北洋舰队,在战斗准备上从容镇定,时间充裕,由此又多了一项优势。


 

 

“五分钟一发对一分钟五发”

 


    舰炮方面,北洋舰队的大口径炮与日本联合舰队相差无几,而且“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主炮口径压倒日本联合舰队;但在速射炮方面,后者却远远压倒北洋舰队。


    从技术上说,北洋舰队所用舰炮为滑轮架退式大炮,每打一发炮弹,机器须缓冲后坐力后才能慢慢复位,复位后由人力操纵炮管归位,才能再瞄准打第二发炮弹。日本联合舰队使用的速射炮就大不一样了,其用带有液压弹簧装置的复进机取代了笨重的上、下炮架,火炮发射后,连接在炮管上的复进机会自动将炮管恢复原位,大大节省了复位、再装填的时间。


    另外,当时日本军舰已开始使用火炮自动瞄准仪,而北洋舰队仍在使用六分仪瞄准。前者只需在镜头中瞄准目标,而后者须以天体或其他物体为参照物,分别测算出敌我的经纬度,再通过公式计算出敌我距离,再发射炮弹。如此一来,发射速度就更慢了,这大概就是唐德刚说的“乌龟对鲨鱼”(指装甲、航速)、“五分钟一发对一分钟五发”吧!


    此外,最要命的还是炮弹问题。当时北洋舰队多使用实心弹(穿甲弹),而日本联合舰队多用爆破弹,两者杀伤力完全不一样。最初,北洋军舰回国时曾随舰带回一批爆破弹,但数量有限,而且存放时间过长,质量堪虞。尽管如此,舰队仍视之若珍宝,因为停购军械以来,炮弹不能进口,而负责提供舰弹的天津机器局又没有生产舰用爆破弹的能力。


 

 

“黑色火药”不敌“下濑火药”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个炮弹弹头倒出砂土的镜头,通常被认为是军队腐败的证据,不过这倒是流传已久的误解。


    当时的炮弹分两种,一是实心弹,一是爆破弹,前者是几个世纪以来长期通用的弹种,用以打击舰艇水线附近以导致敌舰大量进水,其弹头填充砂土等物属正常工艺。不过,随着近代军事工艺的不断进步,在北洋舰队成军期间,威力更大的爆破弹迅速取代实心弹,而这又与火药技术的发展大有关系。


    最早的炸药通常被称为“黑色火药”,最早出现于中国唐朝,后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771年,英国人沃尔夫首次合成了苦味酸,也就是所谓的“黄色炸药”.1863年,德国化学家勃兰德发明了TNT炸药。1884年,法国化学家维埃利发明“无烟火药”,由此促进了连发火器的诞生。在此基础上,日本人下濑雅允于1891年研制出苦味酸炸药(又称“下濑火药”),其灵敏度及燃烧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据卢毓英在《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中的描述,“下濑火药”威力极大,“超勇”、“扬威”两舰中弹后“烈焰腾空”,“盖敌人火药甚异,无论木铁,中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而反观北洋舰队这边,仍在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发射时产生呛人烟雾的黑色火药。此外,天津机器局所产炮弹在质量上也不过关,如“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埅战后指出:“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


    对以上种种情况与问题,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及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等海军将领们岂能不知?他们看着对手的急速发展,何尝不是忧心如焚,但朝廷政治的复杂性和腐朽性,连上司李鸿章都搞不定,何况是他们呢?


 

 

“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也有人说,既然明知北洋舰队实力不济,那为何不像日本一样搞联合舰队,集中全国的舰艇合为一军?话虽不错,当时除北洋舰队外,还有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但且不说各省督抚未必愿意将属下的海军调拨给李鸿章,就算是愿意,这三支海军的军舰吨位过小且多为旧舰,本身实力极弱,如李鸿章说的“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最终,只有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艘相对较新,尚能出战的军舰加入北洋舰队,而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当时的两广总督李瀚章乃李鸿章之长兄所致。由此,甲午年也只能“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了。


    黄海海战规模巨大,时间持久,北洋舰队在此役中被击沉5艘,日本舰队则被重创5艘,北洋舰队的损失要远大于日本舰队。战后,李鸿章上报清廷并指出其中的失败原因:“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钝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


    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斐利曼特也认为:“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舰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可叹的是,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在李鸿章的命令下“保船”避战,虽说是无奈之举,但客观上将海上主动权拱手让人。


    据人民网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清军枪弹不配套或是甲午海战溃败之因
  • 致远舰内发现北洋海军将士遗骸
  • 黎元洪曾驾广甲舰参甲午海战
  • 甲午海战中日指挥员素质比较:差距在软实力
  • 参加甲午海战日舰最终结局:“撞沉吉野”竟成真
  • 朱元璋为何永不攻打日本?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