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文明之上的古代音乐文化

时间:2014-12-18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童微 点击: 载入中...

铜铃

 

铜铃

 

    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文明的进程而不断丰富。从考古发掘、壁画和崖画中,可以看到狩猎围捕、祭天祷神、战斗助威、庆典舞蹈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节奏音响紧紧相连,可见音乐在古代的用途还是非常广泛的,今天大西北传媒《报中报》之德源版面将和大家一起了解青铜乐器的发展和演变。


    青铜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据考古发现,早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已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从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铜文明基础之上的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并肇始了中国传统音乐最早的辉煌。迄今为止,在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有铜铃、钲、铙、鎛、编甬钟和编钮钟等,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的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使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客观地观察在长达约2000年的历史阶段中,洛阳先秦三代青铜乐器的面貌特征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


 

 

铜铃

 


    铜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舌青铜乐器。1981-1986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的考察与挖掘中,先后有4只铜铃出土。出土的铜铃均为青铜铸造,体形较小,器壁较薄,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铃体,一侧有扉棱,舞面为平面,上面设有桥形钮。这些铜铃出土时,铃体皆被数层织物包裹,铃舌为玉质,保存完好,有的尚被置于铜铃腔内。铃、舌金玉相配,可见在当时为极其珍贵的物品。根据考古资料表明,在二里头铜铃之前的远古时期,河洛地区已有陶铃出现,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铃是最早的一例,其铃体为手工捏制而成,形制呈圆台形,肩下两侧有一对对称的斜孔直通体内,顶上有圆钮。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大河村遗址也有一例陶铃出土,形制为手制,椭圆形,铃口较侈,肩上无穿孔。至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出现的河南汤阴白营陶铃和禹县瓦店陶铃,手制的铃体已为合瓦形。这一时期,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例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红铜铸就的铜铃,铃体为菱形,顶部钻有一悬舌孔,内壁厚薄不均,体表附有很清晰的纺织物纹痕迹。由此,从形制上可以看出,在夏文化中开始出现的早期青铜乐器,二里头铜铃的合瓦形铃体继承了中原地区古乐器陶铃的椭圆体,作为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它奠定了商周青铜乐器造型的基础,成为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成就。1990年,在三门峡虢国墓地2010号墓中同时发掘的14件铜铃,这组西周晚期铜铃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器体断面呈合瓦形,上细下粗,平舞上有半环形纽,纽下有小穿孔与铃腔贯通,腔内有槌状铃舌。这个时期洛阳地区出土的铜铃尽管形态各异,但铃体均为扁筒形,口外侈,顶端有半环状钮,腔内有槌状铃舌,保持了夏二里头铜铃的基本形制和特点。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期有个读书人,叫伯牙。他天资聪颖,琴艺精湛。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的成就。不过,他的琴艺虽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伯牙听罢,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铜铙

 


    作为中国最早的青铜乐器,夏二里头铜铃为商、周青铜乐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青铜文化大发展的商代,青铜乐器逐渐增多,出现了铙、钲、鼓等不同的种类。其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商代铜铙的出现。考古资料表明,“商铙”的基本形制似铃,但有圆柱形空甬与体腔相通,使用时铙口朝上,将空甬植于木架之上,这时的铜铙已是早期青铜钟类乐器发展成熟时期的产物,其不仅确立了合瓦形的结构,出现了系列性的成组编铙,同时也奠定了青铜乐钟“一钟二音”的基础,成为专用于音乐,有固定音高,能够演奏六声甚至完整七声音阶的具备旋律性表现的青铜类乐器。铜铙为商代晚期流行的王室重器,是宫廷中地位显赫的礼仪乐器。商铙多集中出土于殷墟,常以大小三个为一组的编铙出现,着名的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五个一组的编铙即为年代最早、件数最多、断代最为可靠的一例。商代以后,殷墟以外的地区,铙的出现就都较为罕见。在洛阳林校西周早期车马坑殉葬墓中发现的3件铜铙,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别。铙体为合瓦形,横截面为阔叶状,两侧自上而下斜收,角微尖。与安阳出土的商铙相比,这组铜铙形体略大,器身采用的细凸棱组成的方框纹也已不同于殷墟时期的兽面纹。


 

 

余音绕梁的典故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但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成为绝响。可以看出不同的音律不但反映人的不同情绪,而且在长期的民族实践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