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被搬上银幕的有很多,比如根据《灵与肉》改编的《牧马人》、根据《浪漫的黑炮》改编的《黑炮事件》、根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改编的《老人与狗》以及根据《肖尔布拉克》改编的同名影片等。这其中,张贤亮最为偏爱的是影片《牧马人》。
1981年5月的一个夜晚。宁夏,银川。张贤亮、李凖和谢晋围坐在一起,探讨即将开拍的影片《牧马人》。张贤亮说:“我想通过许灵均,谈劳动对人的影响。许灵均在自己劳动的土地上,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如果他离开了这个地方,他以后的生命就没有了依据。秀芝是劳动人民毅力的表现,像蒲公英,落到地上就生根。”李凖补充道:“许灵均的地位在下降,而人格在升华。”谢晋接着说:“除了劳动,这两个人生命的毅力,可以挖掘。中国人民经过那么多波折,要生活下去,要生活得更美好,百折不挠,真不容易……”
将小说《灵与肉》改编成电影,谢晋原本想请张贤亮自己操刀,张贤亮却显得有些为难。他在《牧马人的灵与肉》一文中写道:“《灵与肉》本来准备写成五万多字的中篇,而我为了适应月刊的容量把它砍成了一个不足两万字的短篇……但是,被我砍掉的那些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东西,我却以为是电影无法表现的。那些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劳动和学习在许灵均心理上和思想上给予的影响。”张贤亮不愿意自己动手改编,谢晋只好三顾茅庐求助李凖。李凖在改编时增加了许多原小说上所没有的,同时把农场戏的“调子”变得稍微明朗了些。
如许灵均与秀芝临别之夜一场戏:许灵均搂着秀芝:“你觉得我离不开你,是吧?”秀芝离开许灵均平躺下去:“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我知道你舍不得小学校里那批孩子,舍不得老乡们,舍不得郭扁子、董大爷。”她看着墙上的地图又说:“你天天趴在墙上看它,你可以把它取下来放在口袋里带走,可那是空的。祁连山你带不走,大草原你带不走。在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然而,调子的“明朗”却引起一些人的质疑,认为像这些体现对祖国热爱的语言是编剧为了影片能顺利通过而故意加上去的。对此,李凖这样回答:“我不知道这些同志对我们的祖国和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看法是什么?如果他认为一切爱国语言都是撒谎,那么他对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有真正的爱。”
谢晋非常佩服李凖的语言功底。他说,如果不是由李凖改编《牧马人》,拧∧扮演的郭扁子可能就得不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剧本中有个细节,郭扁子对着贴在墙角的大字报小便,摄制组对郭扁子的这泡尿争论很激烈。还有一段戏,摄制组内部也是意见不一,但谢晋却认为是剧本中很精彩的一笔:许灵均的小屋内,清清在看妈妈吃力地数着钞票,又用小手摸摸妈妈手中的钱,天真地问道:“妈妈,爸爸怎么弄来这么多钱呀?”秀芝看看清清感叹地说:“当了二十年’老右‘补的”.清清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长大我也要当’老右‘.挣好多好多钱。”说着就搂抱着妈妈:“给你买一双皮鞋!”
当时,摄制组很多人担心这样拍出来不能通过。文化部的领导也对上影厂的党委书记说:“听说你们又要拍一部”右派“的戏,《天云山传奇》的苦头还没吃够吗?”电影局对这部影片更是放心不下,怕出乱子。“下马风”从上海刮到外景地,搞得人心惶惶,谢晋只好先停下来。剧本送到了上海市委书记汪道涵手里,在得到认可后,影片才又恢复拍摄。1982年,《牧马人》上映,获得巨大成功。当银幕上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张贤亮眼前时,他不禁潸然泪下:“我对《牧马人》有着偏爱……谢晋、李凖和全体摄制组同志把我那遗憾的小说变成基本上完美的影片……在演员中,我特别欣赏丛珊。她简直活现了我在二十二年的孤独生活的幻影。她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许灵均在理念那条线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