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西方,男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相信圣诞老人、不相信圣诞老人、自己成为圣诞老人。圣诞老人情结轻易就划出一个男人的童年、青壮年和老年。
我同事的父亲是一个火车司机,每年一到11月他就忙碌起来了。因为他面容慈祥、一头银发,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结结实实的啤酒肚腩--穿上镶嵌着皮毛白边的红色外套,扮起圣诞老人根本就不用再往外套里塞棉花。因此,他还得到过全城评比的“最像的圣诞老人”的称号。各种圣诞老人游行、各种需要圣诞老人出席的儿童游园会他都要赶场参加;到了周末,他还要到市中心的商场里和孩子们照相。这里圣诞节的一个传统曲目就是,每个孩子都在圣诞节前夕和圣诞老人照相,然后家长把照片做成圣诞卡送给亲戚朋友。大大小小相信圣诞老人的孩子们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坐在他的膝上照一张像。
圣诞老人如此重要,大大小小的慈善礼物都算到了他老人家头上。
附近幼儿园每年都有巧克力义买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家买巧克力,其中有一半的收入都会捐给幼儿园。今年我自告奋勇当义工,得到的工作是:到巧克力店把巧克力取回,再按照订单一家一家给幼儿园送去。当我从店里一箱一箱搬巧克力的时候,看到每个巧克力盒子都有一个彩带,彩带上有一个笑眯眯的圣诞老人--我知道他代表了我……和其他义工。
上个周末,社区活动中心也有手工艺术品义展。艺术家把作品拿出来展览,如果有人喜欢并出价买下,那么得到的收入会捐给“食物银行”(Food Bank)。食物银行的慈善广告上说,在圣诞节这样美好的节日里,还有很多孩子吃不到有营养的食物。
和“食物银行”近似的是“玩具山”(Toy Mountain)活动,它们都在公共场合比如购物中心、电影院和大学校园设有捐赠点。“玩具山”是为那些圣诞节收不到礼物的孩子们设立的。大家把家里多余的玩具捐出去,由这个机构代为送出。常常有家长带着孩子亲自把多余的玩具送给“玩具山”,“让孩子从小学会帮助有需要的人”也是家长们愿意让孩子实践的重要一课。
除了这些“圣诞老人”个体户,还有集体“圣诞老人”.每年部门都会到那些单亲家庭避难所去认领一个家庭,那些家庭通常是一个母亲带着几个孩子靠政府的资助维持日常生活。我们会从母亲那里拿到孩子们写给圣诞老人的愿望,然后按照那份愿望清单,由一个同事买齐礼物带到办公室,大家一起包装。今年的这个家庭,小男孩希望得到一辆自行车,小女孩希望得到一个Kindle阅读器……大家还买了一些服装店的现金礼物卡、百货店的现金礼物卡和圣诞节的装饰品,用各种美丽的礼物纸、彩带包装好。
通常我们会在圣诞节过后,收到孩子们的感谢信。大部分孩子会写:“感谢圣诞老人,明年我还会继续做个好孩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隐形的圣诞老人,虽然我们没有穿红外套。
话说同事父亲,一年里不做圣诞老人的10个月里,口袋里也总是装着几块糖。因为偶尔有些眼尖的孩子会在路上指着他,“妈妈,那个老头好像圣诞老人!”为了让孩子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他总是要眨眨眼,给孩子几块糖。
一个得到糖的孩子依然固执到底,问他:“你敢说你不是圣诞老人吗?”
他的回答更好:“圣诞节再来问我这个问题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