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铜钱轻薄如叶老百姓买卖以物换物

时间:2015-03-17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六朝博物馆里,展出了不少南京地区出土的六朝铜钱。它们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这反映了当时朝廷经济管理失败,民间纷纷私自铸钱,造成货币混乱。


    这种情况下,以南京为经济中心的六朝,又是如何实现“一时繁荣,商贾如云”的?


    在六朝博物馆展出的铜钱,位于负一楼及一楼展厅,主要涵盖三国·吴与南朝两个时期。前者是一种名叫“大泉”、“半两”的铜钱:外圆内方,篆字铭文,直径在2厘米左右;而后者以“五铢钱”为主,篆字的“五”,写法上类似上下封口的“X”,观众可清楚地辨别。相对于“大泉”,五铢钱更小更薄。重量减小,价值也因而降低。


    文献与考古资料,为我们再现了六朝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纸币不同,铜钱没有真假之别,只有优劣之分,铜纯度越高的自然越“值钱”.


    作为一个六朝人,手上可能会出现有三种钱:前代遗留的、当局铸造的、民间盗铸的。第一种质量较高,购买力最强;第二种质量理论上不错,但数量少不一定能用到;第三种虽多,但质量最差,形状不规则,还经常出现掺着铅、锡的“伪劣产品”.令人头痛的是,前两种铜钱在流通中,经常被人剪铰,从钱上取铜牟利。因而在六朝博物馆,很多五铢钱被剪得轮廓不一,已经不是外圆内方的形状了。


    面对这些经济乱象,六朝时期的朝廷没有整顿,反而推波助澜。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揶揄东晋沈充铸造的铜钱像叶片一样:“今日春光太飘荡,谢家轻絮沈郎钱”;刘宋时,民间铸钱有的已经到了“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地步。朝廷看到民间货币“越用越小”,竟也跟着发行四铢、二铢,导致货币价值一贬再贬。


    这些荒唐政策背后,是朝廷没有能力管,也不一定想管。东晋建立初期,中央财政储蓄一度只有两千匹布,皇帝甚至囊中羞涩,不知道拿什么赏赐功臣,更没有能力大量铸造正规的铜钱。稍稍繁荣时,积累的贵金属又要供皇帝挥霍。另一方面,政局动荡,战乱时常发生,朝廷顾不上经济管理。刘宋、萧梁时都有大臣建议“宜罢金钱”,停用货币。


    没有钱,拿什么做买卖?答案是粮食与纺织品。由于货币制度的混乱,“以物换物”的现象广泛出现。刘宋时,着名将领王玄谟曾用一匹布买了800只梨子。《隋书·食货志》记载,在六朝最强盛的梁武帝时期,铜钱也仅在南京以及苏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城市区域流通,广大农村“以谷、帛交易”,交州、广州(今天越南中、北部以及广东、广西)的对外贸易则用金、银购买。


    没有钱,并不意味着贫穷,铜钱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着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罗宗真在《南朝的货币和经济发展》一文中强调,所谓“六朝繁华”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一部分,它仍以自给自足为主,交换仅为次要。


    商业发达,是基于农业经济所说的,而非今天的商品经济。原来,六朝时期,大量人口迁往长江以南,在原本荒芜的南方艰苦开发,王公大臣纷纷建立了庄园,自己组织生产。虽然铜钱优劣不一,但农业生产的粮食、纺织品,却都是保证质量的“硬通货”,这才是造就六朝繁华、商贾如云的根基。


    据《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朕”也曾是老百姓
  • 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 因帮助过老百姓没被枪毙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