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信物以物立信

时间:2015-05-19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玉佩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诚信是国人历代相传的美德之一。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是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是齐家之道。唐代著名大臣魏征说:“夫妇有恩矣,不成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之目的。诚信是为政之基。《左转》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但是,诚信也需要凭证,无论是立人、齐家,还是为政、经商,都需要一件小小的器物,使诚信幻化为具体的实物,作为信誉的保证,世代流传,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其作为信物的特征,具有恒定性。


  那一件件形态各异的信物,分量虽轻,却承载着诚信的重量。


  中国自古是重视使用印章的国度,春秋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从皇帝的玉玺,到衙门的官印,再到个人的私章,都是用来证明真实、表示信用的工具。印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印章的起源是由于政治上的凭信作用。西周时,天子与诸侯是以氏族血统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各国下设的官吏也是如此,所以不需要政治上的表征--信物。东周以后,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关系逐渐解体,旧贵族逐渐没落,新贵族逐渐兴起。新贵族以功绩得官,并且,春秋后的官职不像西周那样可以世袭,而是可以随时升黜的,因此,就以印章来作为凭信。


  另一种说法是:印章应是先用于经济上,以后才转移到政治上来。《周礼》上曾经三次讲到玺和节。玺,又称古玺,是有关印章的众多名称中最早的一个。《周礼》有关玺印的三条均与货物有关,说明主要用于经济上。又据刘熙《释名》:“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从今日见到的许多封泥(古代用印的遗迹)看,印章先用于经济上是比较合理的。


  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印章作为信物的特征,古今基本未变。然而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頫,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娇,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命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虎符历来被认为是代表兵家诚信的器物,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为“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兵符铸成虎的形状,因为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于是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救援邯郸,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部队,大破秦国,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的话剧《虎符》的剧本。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宝玉和黛玉怄气,将颈上的通灵宝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袭人劝宝玉:“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话又让黛玉伤心不已,也不顾病夺过玉来,用剪子将自己给宝玉结的穗子剪成好几段。书中有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对痴情人何苦这样相互折磨,其实林妹妹的一番深情都在这玉珏之上,宝哥哥又岂会不知?


  我国出土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早已有玉器。玉佩可以说是家族信物最典型的代表。古人十分喜爱以玉佩作为传家之宝,在寓意家和兴旺、吉祥如意、辟邪消灾的同时,也告诫子孙后代要如同美玉一般正直、守信。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但能常常戴在身上的唯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以物譬人,故而“古之君子必佩玉”,玉佩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也是君子坚守美德的期待和自勉。


  玉佩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数不胜数。玉佩与其他的珠宝饰品不同的是,它在对人进行装饰的同时,更在乎人们的精神感受,已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直观物质表达形式。在强调个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今天,佩戴蕴藏东方文化内涵的玉佩,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品质和民族气质。


  《诗源》里有一个故事: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定情信物,姜氏接过针后,打开箱子,取出丝线,织成一个同心结回赠给文胄。三国繁钦《定情诗》中有“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的诗句,“素缕连双针”所织的就是表示同心之意的同心结。


  作为爱情的象征的同心结,“永结同心”之意含蓄而深沉,把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溯式,蕴含了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


  结饰艺术最早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的先民结绳记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自此以后,结饰就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到了明清时,结饰艺术已经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了。当时所见的轿帘、窗帘、帐钩、汗巾、扇坠、笛箫、香囊、项坠等日用品上,都饰有精巧美丽的结饰与流苏。编织结饰很早就是女红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女性智慧的延续。《红楼梦》第三十五回有一段写宝玉请宝钗的巧手丫头莺儿来给他编结饰,二人谈到了结饰的不同用途、式样名称、颜色搭配等诸多问题,最后连宝钗也饶有兴致地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结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形形色色的民间艺术一样,也渐渐地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尤其被多情的人们倾注了情感愿望。因为同心结从头到尾只用一根丝绳,有延绵不断的含义;或许因为“结”这个汉字本身就纠结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所以古人又称其为“盘长”.


  据微信公众号博辉艺校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