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校自兴建以来,厕所的搬迁几乎与校长的更换是同步的。
那年建校,学校人数不多,领导们在校园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各修了一间厕所。后来,学校规模扩大,新来的校长认为厕所还是集中的好,于是,两间厕所都集中到了学校南边的大门右侧。
过了几年,校长更换,这位新来的校长认为:偌大一所学校,一进大门就是一长溜厕所,既脏且臭,太不雅观。这样,厕所被搬迁到了校园北边的隐蔽处。
又过了几年,校长退休,接替他的那位校长认为,厕所又叫"方便的地方",太隐蔽了,生人进来不大方便,于是把厕所迁到了校园东边的院墙中段,院墙外是郊区通往城区的便道。这一迁,学校内外的人上厕所就方便多了。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厕所外面的那条便道不几年又成了繁华的街道。一天,另一位新调来的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宣布说:"我们的学校这些年来发展很快,由最初的九个班一跃而成了今天的36个教学班,教职工、学生的人数加起来已超过六千,可是,我们学校的厕所呢,简陋、低矮不说,坑位也只36个,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是其一;其二,这厕所在街道边,让外人白使用了不说,一点经济效益也没有。因此,我们决定,将现在的厕所改为食堂。"会场上一阵哄笑。校长顿了顿,也笑着说:"大家不要笑,我们已经向上级请示过了,改建的方案也批下来了,厕所两头的院墙改为出租房,厕所呢,靠路边的那面墙和院墙一起保留下来做房屋的墙壁。"
会场上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啊-"
校长这下正色道:"这有什么值得惊讶的?那墙用混合灰泥一下,再刷上白灰,完全可以使用的。"
不等会议主持人发出自由发言的指令,人们就情不自禁地议论开了:"用臭茅坑的墙壁改食堂,这像什么话?"
"嗨!还不是为了让他们手头多留几个?真缺德!"
"哎!这个观念你可得跟着改哟,这叫做出口转内消(销)。"
教职工的不平改变不了现实。暑假过后,大伙来上班的时候,原先的厕所已经改建成了内外两用的早餐供应点,那曾经是男厕所、女厕所坑位的地方,现在业已变成了炸油条、蒸包子、下面条的灶台。开业之后,来这里买早点的人络绎不绝。学校的新厕所呢?已经搬到校园西墙边沿去了。走进校门,越过操场就可到达。外面的人要用厕所仍很方便。远远望去,那新迁的厕所虽不显得高大,但也确实比原先所有的厕所都要气派,墙高2.4米,预制板盖顶,中间的屋脊成"v"字形,那是为便于通风散臭而特意设计的。里边有六十八个坑位。据说,光这厕所,修建费就花了23万。
不久,这位校长因为经济问题被撤职调离,新调入的校长进入角色后,很快就发出了这样的口号:"挖地三尺,肃清流毒。"
于是,校史树锯了,校园花卉区移了,路边风景树挖了,育才林毁了,连前任校长花三万人民币刚刚树起来的唯一校园雕塑也砸了……还决定在操场上修起一座占地六百平米的综合大楼来,那大楼正好挡住通往厕所的路,不用说,这厕所又该搬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