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故事

时间:2016-06-22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岛崎藤村 点击: 载入中...

 

    “您好。”


    我对着躲藏的太阳喊道。没有回答。今天,太阳又要消隐了。


    这里写一点自己记忆中的事。太阳的美丽第一次映入我的眼里,不是日出的时候,而是日落的时候。当时我才是个十八岁的少年,在我周围,尽管有人教给我极其模糊的自然之爱,但没有任何人指着天空对我说一句“看那太阳”的话。我在高轮御殿山的树林里,看到了渐渐沉下的夕阳,便跑到一同游山的朋友身旁,为的是和他分享惊奇和欢乐。我和他久久伫立,眼望着美丽的落日,我的胸中充满了惊喜。那情景至今不忘。


    而且,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发现我心中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我青年时代的生涯是艰难的连续,度过了许多见不到太阳笑脸的黑暗的日月,偶尔映入我的眼里的是毫无温暖、毫无生气、只是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从西方坠落的懒洋洋的日轮。那时我是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我到仙台作了一次孤寂的旅行,当时我第一次感到在我心中升起了一轮太阳。


    阳光的饥渴--我的这种要求看起来是相当强烈的。在那若明若暗的年代持续下去的时候,我彻底失望了。我多少次失落了太阳,有时连那渴求太阳的心也是黯淡的。太阳离我而去了,有的只是那些呆滞的、悲戚而痛楚的面孔映入我的眼帘。


    但是,我终于有一天感知到自己心中升起了太阳,那正是在我回归到静待黎明的心境中去的时候。从每年冬季长达五个月的信浓的山上,从新辟的东京郊外的田野里,从遥远城市上空日出胜景的隅回川畔,我等待着黎明的到来。不仅如此,在很长一段年月里,我身为异乡的旅人,从那紫泥般遥远的海面上,从那蓝色的磷火闪烁、恍如梦境的热带地方的波涛之间,还有,从那冰冷的石造建筑,幽黑的林阴道,从一切都在冰冻之中的酷寒的异域的城镇,我等待着黎明。我是做着渴望看见远方的日出的梦回到故国的。


    我等待了三十多年,也许我的一生都在这样等待黎明。然而,谁都可以成为太阳。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不要追赶眼前的太阳,而应当高高捧起我们自己心中的太阳。这一想法年复一年在我狭小的胸中深深扎下了根子。


    今天我所想象的太阳已经是老大的年龄了。自从我懂事以来,仅就我所记忆的太阳的年龄今年是五十三岁,再加上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太阳已经是一位高龄的老者了。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言及此事。


    人活到五十三岁,极少是不衰老的。头发年年增白,牙齿残缺,视力茫茫,昔日的红颜如今刻上了皱纹,如古老的岩壁,上面分布着苔藓般的皮肤老斑。许多亲友相继死去,意想不到的疾病,晚年的孤独等待着你。比起力量纤弱的我们,太阳是无法想象的。不间断地飞翔,那样激扬,奋发。每晚的落日不久又会变成每晨的朝阳,红光闪耀,生气蓬勃。诚然,老年的丰富只可借太阳作比,别无其他。尽管如此,在这世界上最老迈的也是最年轻的。我为这一事实所震惊。


    “您好。”


    我又喊了一声。没有回答。到了这个年纪,我方才感知自己心中有个正在苏醒的太阳,我由此想到黎明不会遥远了。
    秦汉古封泥欣赏


    “封泥”为秦汉时期在文书或物品拆封处,用印章拓在泥上留下封泥固定,防私拆保安全。在古代为通信的保密发挥了作用。“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用一小团小泥丸就可把函谷关封闭住,后遂以“封泥”喻据守雄关。唐太宗《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虽然封泥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印章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许多篆刻大家都从中汲取养分。吴昌硕在《聋缶》一印的边款中曰:“力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又说“方劲处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


    据微信书法家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北京文学|李晓东天水散文系列:烟火人间
  • 抓住一个春天
  • 原来你和我的账簿是那么不同
  • 这一天,要等多少年
  • 眼睛
  • 雾月牛栏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