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热播的许多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帝号、谥号、庙号混淆乱乎的现象。比如电视剧在《唐太宗李世民》中,李世民竟高呼“我唐太宗乃一代名君”!殊不知,唐太宗乃李世民死后的庙号,生前何来此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既令人啼笑皆非,又误导了观众。
那么,“帝号”、“谥号”、“庙号”、“陵号”、“尊号”、“国号”到底有何区别呢?
帝号--简言之,就是帝王的称号。在封建社会,帝王乃“九五之尊”,因此,他们的名字是不准直“呼”或直“书”的,必须找个替代词,这即是所谓的“避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号是“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为他自己起的。
谥号--简言之,就是帝王死后,继任的帝王为死去的帝王另起的一个称号。另外,古代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有身份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也称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中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带有一定的评判性,所以有褒贬之分。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庙号--帝王死后,放在太庙室内奉祀,特立名号,这便是“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祖”、“宗”的这种用法,大体在唐朝定型。
陵号--简言之,就是为死去的帝王之陵墓所起的尊号。如唐太宗的陵墓称做“昭陵”,唐高宗李治的陵墓称为“乾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称为“孝陵”等。元朝的皇帝多埋骨于草原,陵墓不设明显标志,所以也就没有陵号。
尊号--是指对帝王、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呼,这种称呼大多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场合。帝王的尊号是不需要“避讳”的,高官、百姓都可以叫。尊号多是些褒义的词语,因此读起来很长,如唐玄宗的尊号为“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慈禧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
国号--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名称。开国之君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确立国号。国号名称的由来大体上有五种情况:一是根据开国之君发迹的地方来定国号。比如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曾在宋州任节度使,因此建国后便称为“宋”.二是根据开国之君所封爵名定国号。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故称帝后便以“汉”为国号。三是根据开国之君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号。如辽国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的发迹地产铁(“辽”契丹语为“镔铁”),于是建国后即以“辽”为国号。四是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如元朝的国号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由蒙改称为元的。五是以其他原因确立国号。如后周太祖郭威自认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后裔,便以“周”为国号。王莽篡汉时,自认为“天下一新”,即以“新”为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