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自贡生产的井盐,多就近销往大西南地区。井盐多是经船运走水路,自贡的盐很多是靠釜溪河水路载入沱江,再转入长江贩至各地。近日,自贡的收藏爱好者杨源就向四川新闻网记者展示了当时运盐船上的“黑匣子”--引筒。
杨源所说的引筒长约30厘米,直径7、8厘米,分内外两层,由竹筒做成。外表涂上黑色的土漆,并用金色写上“公司”的名称,有的引筒上还保留细长的麻绳,乍一看和现代的保温杯有些相似。在自贡收藏爱好者杨源家中,就珍藏着10支引筒,“这些引筒主要是在运盐过程中用来装票据,每过一个关口就要将引筒中的票据拿出来验关,”杨源解释说,在旧时,自贡盐场的传统销售区主要在湖北、湖南、云南、贵州一带,要将盐货运往山高水远,道路崎岖的销售地,除人背马驮外,最主要、最经济的运输方法就是船运,盐船经过滩多水浅的釜溪河,进沱江,在泸州汇入长江。由于运输中时间长、路途远,为防止私盐,盐船每过一个关口都要用引筒中放置的票据“验关”.
引筒中的领条
引筒中的收据
这时,船上所运盐的数量必须和票据的数量一致才能通关。同时,沿途上下货物的收据、凭条也会一并放在里面。用这种方法来对运盐船进行管理,除了能防私盐外,引筒中的票据还能记录盐船在运输过程中的一些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杨源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在旧时,釜溪河暗礁密布,水流湍急,危机四伏,不少运盐船在河道中沉没。在当时为了避讳,大家都把盐船失事成为“失吉”.“船‘失吉’后,船体沉没,船上的盐遇水即化,运了多少盐,损失多少无从考证。只有这黑色的引筒因为有蜡封,能漂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船队打捞。”杨源说,这时,将捞起的引筒打开,里面所存的票据就能得知盐船行驶的路径、运盐的多少等信息,便于保险公司的理赔。“从这个角度来说,和现代飞机上的黑匣子颇有几分相似。”
引筒中装的领运证
运盐船上的黑匣子--引筒
据悉,最早的引筒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千帆林立,橹船竞发,是清中期至民国时期自贡釜溪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当时的盐船从自贡艾叶码头出发,里面就会装上领运证、收据、汇票、保单等票据。从杨源提供的一张票据上,就详细的盐船接盐的地点、日期、盐的种类、船户姓名以及各个关口盘验者的姓名、印章等信息。这些信息放在用蜡密封的引筒里,和盐船一起沿釜溪河到沱江、再汇入长江,直到送至目的地的官仓里,再将收据放到引筒中带回自贡对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