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战争尝得胜利的甜头之后,日本就盘算着来点“中日亲善”,适当地表现出一点“友善”,一来缓和中国人的反抗心理,二来也为自己赢得消化既得利益的必要时间。
从大清国吸收大量学习法政的留学生,日本对他们进行培养,就是为了等这批人回到中国出人头地之后,能够事事向日本看齐,聘用日本顾问,与日本人有共同语言,以便在各种外交活动中不断给予日本各种合法及不合法的政治利益。就连培养中国的军事留学生,日本也是有小算盘的。
事实上,日本从清末时代开始为中国培养军事人才,还是很快就得到了一些实际的回报。例如,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的阎锡山,他在(抗战爆发之前)山西主政时期,就曾经将一个山西的铁矿许给了日本的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开探。
后来的历史证明:日本吸引中国留学生、培养亲日力量,确实是有相当成效的。在此后的历史上先后登场的一大批亲日人士,许多都有着留学日本的背景。这一类人简单列举如下:汪精卫、周作人、陈群、褚民谊、王揖唐、王荫泰、殷汝耕、周佛海、齐燮元……这个名单很长。
上述所列举出来的,仅仅是在中华民国时期比较 “有出息”的亲日分子,除了他们之外,在社会的中下层,还有着大量具有留日背景的、名不见经传的亲日分子。所以说,历史证明:日本当年大量培养中国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是一个成功的政治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