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若愚离开民教馆后,被选为甘肃省参议员和省农会会长。他曾多次到皋兰、安宁堡、柴家台等地视察民情,并自己捐资500大洋,给沙井驿村在三官庙内修建教室4座,先后从市内聘请田树楫、姚长龄、高俊德来乡执教。柴家台小学也是柴若愚父子1927年投资修建的。
聂守仁:文教战线的民主战士
聂守仁(1865-1936年),字景阳,甘肃镇番(今民勤)县人。光绪年间生员,岁科两试一等,补为廪生。
聂守仁目睹清廷甲午战败、庚子赔款的现实,甚感悲哀彷徨。他告别故乡,奔赴北京求学,废寝忘食地阅读各种革命书刊和西学书报。仿魏源《海国图志》的体例,编写续集,向国人介绍列国概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腐败的清廷日益失望、不满、反感,进而接受了日益高涨的民族革命思想,立志推翻清廷,改革政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聂守仁返抵兰州。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甘肃法政学堂别科,不久参加同盟会。1912年2月24日成立甘肃临时省议会,聂守仁当选为议员,于3月15日通电承认共和,结束了清廷在甘肃的统治。
是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奉孙中山为理事长,旋成立国民党甘肃支部,于次年5月创刊《大河日报》,“胸有经纶,清辩澜翻”、“为文千言立就”的聂守仁被推为主笔。他在报上撰文提倡民权,极力反对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爪牙护理甘肃都督张炳华。张对此极为不满,怀恨在心,乘11月4日袁世凯解散国民党甘肃支部之机,查封《大河日报》,将聂守仁逮逋入狱。聂守仁在狱中,威武不屈,向狱吏陈述革命之道,慷慨陈词,常使狱吏瞠目结舌,无以言对,狼狈溜之。
经过不屈斗争,聂守仁终获出狱。他敢于跟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被时人所称道。他先后被聘为甘肃第一中学、甘肃第一师范教员,在教学中,采用寓政治思想于教育教学的方法,向学生灌输要关心国家大事的道理,深受学生欢迎。
刘尔炘:兰州文经“八社”创始人
刘尔炘(1864—1931),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别号五泉山人,兰州盐场堡人。22岁,乡试中举,设塾授徒。26岁,光绪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3年,辞官归里,主讲五泉书院。复又任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专心治学,培育人才。他创办了兰州第一所小学校——两等小学堂。还主持和举办了一些学社、讲习所和专修馆。
从1905年开始,他接办“兴文社”,筹措白银5000两,先后创办中学一所、小学四所,毕业学生万余人;成立“兰州修学社”,负责管理孔庙、祀礼和保管淳化阁帖石刻等文物;创立“陇右乐善书局”,出版发行陇上先贤著作;创立“陇右实业待兴社”,根据资源、资金、技术、销路等因素,统筹发展地方实业,派人赴大生纱厂学习技术,开办小型工厂,向同生火柴公司、陇右化学公司投资,振兴地方工业;创立“全陇希社”,开办国文讲习所和国文专修馆,培养高等人才;创办“五泉图书馆”,收藏大量新旧图书,供学人研读;创办“丰黎义仓”,实行社会贩灾救济;创立“皋兰同仁局”,举办为社会劳苦群众及无依无靠之人救济棉衣、棺木、医药等慈善事业。以上八社,对兰州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11年辛亥举义,刘尔炘“遥戴皇恩,决不承认共和主义”,乃募志果军300人,压制和防止甘肃革命运动。后因共和趋势不可逆转,刘尔炘无奈遣散了私募军。即便如此,刘尔炘此后依旧不忘致力于解除地方民众之苦,在1920年(民国9年)兰州大地震以及1929年(民国18年)兰州大旱这些灾情严重的年份,刘尔炘亲自主持救灾,发起社会募款,平仓施粥,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刘尔炘逝世后,兰州人民在五泉山为他立纪念铜像,改五泉山层碧山庄为“果斋祠”,以表对他的怀念。
水梓:“科技强国”的倡导者
水梓(1884-1973)字楚琴,甘肃兰州人,原籍甘肃河州(今临夏市),清末贡生,甘肃文科高等学堂,北京法政学堂毕业。甘肃著名教育家,桃李满天下,擅书法精诗文。为政治法律、佛学、诗文、书法为一体的奇才,在兰州有陇上第一名流之誉。
水梓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兰州,9岁就读于兰州南关杨辛伯的私塾。18岁时,考中秀才后入兰山书院,24岁考入北京法政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课,水梓随即返兰,在省城联合邓宗、王之佐等,奔走呼吁,响应共和,倡组临时省议会。后因保守顽固势力反对,事败,他仍回北京就学。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