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风情线一路风情(2)

时间:2014-02-02 08:26来源:百年中山桥 作者:杨重琦,余贤杰,关 点击: 载入中...

  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黄河兰州段形成狭谷与宽谷相间的自然状况。黄河兰州段上游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段,有刘家峡、盐锅峡。进入兰州后,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小峡、大峡、乌金峡,形成峻峭壮美的大河峡谷风貌。


  兰州因黄河而生,黄河赋予兰州以独特的风韵。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赋予黄河风情线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古证明,至晚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兰州市区段河滨高平地带已有先民生活,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出现了家园、村庄。那时,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和中游的黄土高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绝大部分土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郁郁葱葱的高山和青翠起伏的丘陵之间分布着一片片草原。在森林和草原之间,无数大小河川纵横交错,多如繁星的湖泊沼泽遍布大地,各类飞禽走兽频频出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国大将蒙恬率兵十万北出击胡,占领河南地,"以河为竟(境),累(垒)石为城,树榆为塞"(《汉书。韩安国传》),在今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一带筑成,设置榆中县,兰州始有行政建制和城池。


  西汉初年,大行李息在今兰州市西固区一带黄河以南临河筑金城,设金城县,后于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七月,设金城郡。金城县、金城郡的设置使黄河兰州段得名为金城河,河上的渡口称为金城津,河岸要隘被称为金城关。秦代筑于东岗一带的城池和汉代筑于西固一带的城池位于东西两端,这两座城池锁定了今兰州市区,也锁定了规划的40公里黄河风情线的东西起止点。汉代在西固一带临河筑城的前后,又沿黄河两岸设置金城关和青石津、钟家河、新城、八盘、金城津等渡口。


  西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兰州人口锐减,东汉时,金城有3858户人家,至晋代只有2000户,兰州黄河两岸除一些军事城堡外,已形成的城市雏形被破坏殆尽,只在靠山临河处有一些稀疏的村落。居住在今城关地区的居民,都聚居在皋兰山北麓坡地,坡地之北,即现今城关区的大部分河谷平原,当时还是河漫滩和河床。虽然西秦曾一度建都金城,但时间很短,黄河两岸的衰败景象并没有多大变化。


  隋唐时期,兰州成为丝绸之路重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臣、商贾、僧侣、游人络绎不绝,黄河沿岸又开始繁华起来。这一时期黄河河道向北推进,行政中心向东转移,在城关区皋兰山下临河筑城,城址在今南城巷以北,庆阳路以南,上沟以东,酒泉路以西。在河口一带建浮桥-广武梁,在白塔山下重置金城关,并于关下设渡口。黄河沿岸渡口有了新的增加,一些主要渡口均已固定下来,金城关渡口成为当时重要的官渡。


  唐代,沿河驿道已经形成。唐代着名边塞诗人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诗云:


  古戌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昨捕鱼郎。


  唐代着名边塞诗人高适也有《金城北楼》诗: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杆以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从以上记载和诗歌可以看出,唐代河口一带的黄河上已架设有浮桥,当时兰州的生态环境良好,兰州人口大增,滨河一带壮丽秀美,综合反映了兰州当时的繁盛。


  宋代,兰州开始大规模城防建设,在古城北临河展筑新城,修复金城关,关下设浮桥,沿河建东关堡(今兰州东十八里)和西关堡(今兰州西二十里)。扩建后的兰州新城西门紧连丝绸古道,城西北河对岸是黄河古渡金城津,津出架浮桥,连通黄河南北。此时的黄河沿岸已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运转场地。以内地瓷器、丝织品、粮食和茶叶交换西域的马匹、骆驼、牛、羊、毡毯、甘草等物品。这种交易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汉代,金城就已经成为这种交易的重要场所,至北宋,更成为这种交易的主要运转场地,"南茶北运,北马南行",络绎不绝。但由于宋时兰州地区战争频繁,故除"茶马互市"外,黄河沿岸并不繁荣,也不太平。


  明代修建镇远浮桥,制造水车,黄河兰州段及其两岸又一次兴旺起来。镇远浮桥号称"天下第一桥",在明清时期,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关隘性桥梁。围绕浮桥修建的建筑群,形成当时兰州的一大景观。


  明代除隋唐以后形成的黄河北岸驿道外,又开"九边"防守线路,其中的甘凉大边起始部分路段的路基所在地就是现今的北滨河路;固原大边线过兰州的部分路段路基所在地与今规划的北滨河东路有重合之处。


  兰州水车始建于明代,是当时河滨一大胜景。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水车为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


  段氏家族在兰州曾相当显赫,明代出了四个进士,其中一个是翰林,九个举人,清代出了一个进士,三个举人。


  兰州段氏的始祖段鸣鹤是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人,为锦衣卫力士,明初随肃王朱楧移邸兰州,落户东关,人称段家台(今庆阳路省电信局附近)。段鸣鹤之孙段坚,初号柏轩,后更号容思,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历官山东福山知县、莱州知府、河南南阳知府。历任期间,在各地创书院、建学社;捐俸金购书籍,刊布《教民俗言》等劝导百姓;打击骗财害人的巫觋,兴办药室,救死扶伤,移风易俗;公正断案,合理征收赋税,使之大治。


  段坚是着名理学家,其学私淑河东薛瑄。《明史·段坚传》称他"务致知而践其实,不以腴闻取誉,故能以儒术饰吏治".着有《容思文集》和《柏轩语录》。正统九年(1444年),他在兰州东关段家台段宅聚徒讲学,因材施教,造就兵部尚书彭泽等一大批人才。后人称此为容思书院,为见于记载的甘肃最早的书院。


  段续是段坚的侄重孙,字绐先,号东川。嘉靖二年(1423年)进士,授都察院云南道御史,次年"大礼议"中,因弹劾席书、桂萼,惹恼明世宗而入狱。原来明武宗朱厚照无子,他死后,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延和,根据《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迎武宗叔父之子朱厚熜入继大统。朱厚熜是兴献王朱佑杬的世子,宪宗之孙,孝宗(武宗之父)之侄,武宗的堂弟,封地在湖北安陆(今湖北钟祥)。朱厚熜十五岁时由兴献王府迎来北京,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继皇位,改明年为嘉靖元年,是为世宗。朱厚熜属于小宗,不是以皇太子而是以外藩亲王入继帝统的,这就在封建礼仪上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世宗继位后尊崇亲生父母,封赠帝号,修建皇陵,由小宗变为大宗等,朝廷内外围绕这一系列变动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激烈斗争,这就是明嘉靖朝的"大礼议".


  段续弹劾席书、桂萼等,是主张世宗尊孝宗为父,反对尊其生父,因而被下诏入狱,后贬去河南郾师县任县丞,不久升为知县。在任期间,他率民耕田,革除弊政,卓有政声,因此升至湖广布政司(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参议(从四品,因事添没)。后又调任督修世宗生父"兴献皇帝"、生母"兴献皇后"的显陵,因督修有方,升为密云兵备副使。嘉靖二十年(1541年),显陵建成,加三品俸禄致仕。一说以山东按察副使致仕。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兰州黄河河道变迁与历史文化
  • 兰州黄河河道变迁与历史文化
  • 你不知道的白塔山历史
  • 你不知道的白塔山历史
  • 中山桥是兰州的标志
  • 中山桥是兰州的标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