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歧山
马氏家族,祖籍陕西岐山蔡家坡,这也是一个穆斯林的聚居村落,传统经济生活方式是农业为主,农闲时兼营小商小贩。咸同之际,从陕西开始,即而波及整个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穆斯林起义,前后十余年,清政府损兵折将,最后任命力主“塞防”的左宗棠率军西征,采用剿抚并重的策略,才将四个穆斯林起义军的中心一一攻破。为了避免西北穆斯林再度起事,左宗棠采取了十分严厉的“善后”措施:把穆斯林从传统居住地迁出到偏远荒遐地区,或汉族人口为主的农村,使其不能互通声气。关于“善后”政策对西北社会的深远影响,笔者在《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一书中已有详细评述,此不赘言。
“善后”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迁徙
马氏先祖,即在清政府实施“善后”过程中,由陕西岐山迁往四川成都。因为穆斯林有经营小商小贩的传统,所以不久又在成都西华门街开了一间“吟啸楼”茶馆,数年之后,到马正纲这一代,家境略微宽裕,有感于家族中没有文化人的诸多烦恼,决定供养所有子女读书求学。
马氏家族有姓名可考者始于马正纲,后更名马纶三,字六舟。幼时帮助母亲料理茶馆,读书较晚。甲午战后,朝野维新之声渐起,马正纲参加科举考试,有了贡生的功名。他是赞同维新的人,但他“务实而少词章”,办事认真而勤勉,因而受到程得全的器重,以程的幕僚的身份率全家迁往东北黑龙江,出任依兰知县,是清末民初一个颇有作为的地方官吏。民国时修的《黑龙江新省志》中有传,一个普通知县在这部省志中立传的,在全省范围内除他之外再无别人,以下几则他在任期的事迹,或许可以说明他的过人之处[23].
时值清末,黑龙江土匪遍地,知县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剿除土匪,保境安民。土匪大小股不同,称为“红胡子”,都是有枪有马的大小部队。当时流传于巴彦、木兰一带的着名悍匪孙小五,拥有人枪不少,马正纲胆气过人,只身带领几个随员深入匪穴将孙小五缉拿到案,匪众随之溃散。后来呼兰、木兰、巴彦一带就成了治安较好的地区。马正纲又在这一带鼓励民众安心发展生产,丈量土地,发放荒地,疏通河道,畅通交通,试种南方稻谷、河藕,兴办小规模养鹿场,操练民团,屯垦戍边,地方民风为之大变。
1902年前后,沙俄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黄俄罗斯》计划,以保护中东路为名大举入侵我国东北。黑龙江人民在寿山将军的率领下奋勇抗敌,不断重创俄军,但敌我力量悬殊,齐齐哈尔城危在旦夕。“将军寿山自杀殉国,官吏纷纷逃跑,省府无人主持。程德全根据寿山生前嘱托,协领弹压甚严,幸得稍靖”.当时曾在将军衙门供职的通事姜荣向俄军密告:“程德全在城中埋伏有精兵强将和数十尊大炮,设圈套诱兵入城消灭”.俄兵大怒,把打炮对准了省城齐齐哈尔,扬言要屠城。在这紧急关头,公人推举程德全和马正纲与俄人交涉。二人站在敌人的大炮前,用身体挡住炮口。要求勿屠杀民众,与沙俄军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使省城免遭炮火之灾。连俄军也对德全和马正纲二人的无畏精神表示钦佩,曾赠送一只雕花银鱼小酒盅作纪念。
马正纲刚毅耿直,处事又不失谋略,在收回被沙俄所占的都鲁河和观音山金矿中施展了才干。1902年4月,根据与沙俄签订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规定,沙俄分期撤回侵占东三省的军队。但当时沙俄与日本争夺我国东北的矛盾十分尖锐,日俄战争爆发后,沙俄企图维护它在满洲的利益,决定继续占领这个地区,对清朝政府收回矿权的要求不予理睬。1905年,沙俄对日战争惨败,这为清朝政府收回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中断多年的收复金矿交涉又重新开始。1905年秋,马正纲受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之命去收复黑龙江都鲁河金矿。
都鲁河金矿,在沟原县北400公里,南距依兰700余里,属萝北县境,光绪29年(1903)开办。在地理位置上,都鲁河金矿邻近观音山金矿,“都鲁河一日不复,观音山一日难以得手”.都鲁河金矿“聚有金匪百余人私挖,俄人但受税金,出产并不旺盛,与磋商数次,幸得交还”.但又有反复,一是金匪勾结外贼“肆意窜扰”.二是俄人乘马正纲带队外出剿匪之际,复占该矿。并“严控日期,逼令该员(指马正纲)依限出境”.继而又说:“未奉彼国明文,不允开厂”,甚至以兵威相恫吓。马正纲不为所动,据理力争,“使外人折败而退”.
1906年2月,马正纲又被委派去收回久为俄人占据的观音山金矿。整个漠河金矿所属大小金厂,百分之五十七金沙均采自该矿,俄国人不予归还,先后提出多种无理方案肆意刁难。马正纲在哈尔滨三次约见俄方代表高培里,高避而不见,他遂直赴观音山金矿接受。9月,马正纲带随员到达金矿时,俄国人正在大兴土木,增设房屋,“其欠假不归之野心已可概见”.他派员探询,但俄总管“一味支吾,以推卸为得计”.马正纲因有投鼠忌器之虞,怕采取强硬手段引起两国交涉问题。旋施以瓦解孤立俄人之计,结果华籍工人无不以国事为重纷纷散去,就连俄人左右亲信、通事也都倒戈,“乐为我用,而彼族遂俯首帖耳,甘就我范”,“允将观音山各厂一律交还。”
因为马正纲全家都是穆斯林,对当地回民的事务也十分关心。当时的齐齐哈尔回族只有五百多户,大多是各地起义回民流散此地者的后人。“穷回回,两把刀,一手卖牛羊,一手卖切糕”.展现了当地回族贫穷落后的状况。在回族有识之士和马正纲的倡导下,于1907年3月1日,在齐齐哈尔市创立了清真两级小学,这比当时着名回族人士王宽创办的“京师私立清真第一两级小学堂”还要早一年。马正纲出任第一任校长,这所学校社会影响很大,经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请光绪皇帝,赐马正纲“急公好义”匾额一方,以示褒扬。
1915年,马正纲因母亲去世以丁忧辞去县长职务,这年冬,因事去哈尔滨,被仇家外号王大板子的恶霸勾结土匪劫往吉林老山头,推下山涧而亡。
马汝邻先生在回忆其父马正纲时说:“父亲性情刚烈正直,对子女要求很严,我们背书写字都要按时完成,而且做功课时,要求坐必端正,执笔不许偏斜。有时,他为试你握笔是否有力,就暗暗到你背后猛抽笔杆,提笔不劳不仅弄一手墨,还要受到斥责。”由于严格的家庭教育,到民国初年,马氏家族逐渐从一个流浪的穆斯林商贩之家,演化为一个书香门第 .
马正纲共有子女10人,除长女和三子、四子早夭外,其余均长大成人。他们是:马汝来、马汝郁、马汝邴、马汝邵、马如邻、马汝邹、马汝酂,他们大多投身于民国以来的新式回民教育事业,在穆斯林民族教育和宗教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尤其以马汝邻在西北的办学事迹最为着名。笔者1987年在兰州参加回族教育讨论会时,有幸拜会了年逾古稀的马汝邻先生,马先生仍以“努力提高穆斯林群体素质”相诫勉,让一颗年轻的学子之心大受震撼。时过数年,传来马先生仙逝消息,痛悼之余,久有整理其执教生涯之意。不料岁月蹉跎,年届不惑方能达成宿愿,也算是对马先生的告慰吧。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