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的饭量问题:一百馒头两鸡两鸭刚刚吃饱

时间:2011-12-28 22:02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开周 点击: 载入中...
康熙年间,有个刑部尚书徐乾学,此人每天上早朝,都要用一大堆点心把肚子填饱。都有哪些点心呢?馒头50个,鸡蛋50颗,烤黄雀50只,另加10壶小酒。《清代名人轶事》里说,徐尚书早上吃完这些东西,可以“竟日不饥”,一天都不会饿。这是废话,不管谁吃下去这么多东西,一天都不会饿。

  传说袁世凯爱吃鸡蛋,一天能吃12个:早上4个、中午4个、晚上4个,跟坐月子的妇女似的。人家徐乾学一顿就吃50个,老袁要是知道,肯定甘拜下风。

  乾隆年间,有个工部侍郎吴省钦(据说此人是大贪官和珅的死党),他跟某将军比试饭量,一顿吃下24碗米饭,结果还是输了。他不服,第二天中午又跟那个将军比试,这回只吃米饭不吃菜,竟然吃了36碗米饭。那将军挑食,“无肴不能下咽”,只吃了20碗,就吐得满地都是,让吴侍郎扳回了一局。

  再一位是道光年间的闽浙总督孙尔准。孙总督去泉州阅兵,泉州知府请客,端上100个馒头、100个蒸饺,以及一个一品锅———锅里有两只鸭子两只鸡。孙总督阅兵阅饿了,竟把那些馒头啦、蒸饺啦、鸭子啦、鸡啦,一点儿不剩全倒进肚子里去了。泉州知府惊呼,席上众客瞠目结舌,孙总督摸着肚皮说:“我阅兵两省,惟至泉州乃得一饱耳。”敢情才刚刚吃饱。

  环视当今,米饭能几十碗几十碗地吃,鸡蛋能几十个几十个的吃,馒头、蒸饺能吃上百,这样的变态级牛人还实在是找不到。这是否说明古人的饭量要比今人更大呢?我觉得未必。

  我们看了建国后出土的汉代木简就知道,西汉时期,边疆士兵每月口粮是“三石三斗三升粟”,平均一天11升小米,而且还是没有脱壳的小米。这里的“升”是指汉朝小升,折合今天120毫升,11升无非也就1.32公升而已。1.32公升没脱壳的小米,能出一斤五两小米就不错了。这么点儿口粮,除了养活自己,还得养活家人,说明汉朝士兵及其家人的平均饭量决不会比今人强到哪儿去。

  《汉书·匈奴传》载,西汉末年,干重活儿的壮年男子300天内平均要吃18石大米。300天吃18石,一天只吃6升。汉朝的“升”是200毫升,6升是1.2公升。1.2公升米,大约重一斤半。我记得我读大学时,寒假出去勤工俭学,在工地上刷涂料,一天也能吃一两斤米,这还不算早上吃的馒头、中午吃的面条,以及晚上吃米饭时就的菠菜豆腐什么的。

  至于那些不干重活儿的古人,饭量就更小了,《四友斋丛说》卷10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国子监祭酒章懋一家10口人,不算小孩,每人“日食一升”。明朝一升是 980毫升,装米刚刚一斤。章懋一生节俭,严禁家人买肉以及吃零食,一人一天一斤米,最多只能补充两千大卡的热量,对现代人来说,这么点儿热量只是仅仅刚够维持生命。

  清朝初年有个著名美女董小宛,每天只吃两餐,每餐只吃“水芹数段,豆豉数粒”,然后喝一小杯清,就开始打饱嗝。董小姐吃这么少,绝非为了减肥,恰是天生饭量小的缘故。

  所以古人饭量并不比今人大,徐乾学、吴省钦和孙尔准等人只是非常鲜见的个案。事实上,如果不是非常鲜见,史学家也不会郑重其事地把一个人的饭量记下来,是吧?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时政新闻眼丨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正确认识历史 创造美好未来”
  • 历史上掌权的皇太后中为何只有武则天敢称帝建国
  • 朱元璋是倡导白话文第一人
  • 盘点国外纸币上的名人
  • 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