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本来是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才通用的,但古代历史文献里也出现过白话文句,有的明清小说实际也是当时的白话文,特别是明洪武朱元璋的圣旨诏书都是用白话写的,他堪称倡导白话文的第一人。
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在做了将帅当了皇帝之后,对自己不通文墨毫不掩饰。无论在官府朝廷面对文武百官、还是接见外交使节,他都老老实实地用自己习惯的“群众语言”讲话。即便是发布圣旨诏书,他也不要文官将自己的言辞“翻译”成文言文,而是直录他的原话,形成一道道别开生面的白话圣旨。圣旨诏书乃是最高级别的文本,历朝列代都是用最庄重的文言文书写的,朱元璋居然把它搞成了白话文,岂不是一种强力倡导吗?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非常讨厌滥用文言的酸腐行为。有一次出行,他看见一座牌坊上题有“得胜之门”,便问随行的文官:得胜门就是得胜门,怎么还“之门”?文官回答说:“语助也”.朱元璋怒斥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可见他是主张文字要直白的。
古代帝王讲话,是被称之为“圣语”的,那是非同凡响,但是朱元璋口吐的“圣语”,却都是鄙俚乡俗的大白话。史书记载,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朱元璋在朝廷面见百官,对从曲阜孔府来进表的孔克坚说:“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朱元璋说:“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啊不好?”,你看,这哪里像什么“圣语”,简直就是乡下老人唠嗑,可这些话就被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当做圣旨传达下去了。
接见外国使节,那可是重大礼仪场合,外交辞令都是十分讲究的,可他朱洪武也是满口大白话。据《高丽史 辛禑列传》“十三年”(洪武二十年,1387)记载:大明朝廷对高丽史宣谕朱元璋的圣旨:“我前日和你说的话,你记得麽?”这使节回去后也就宣谕:“我的言语,这里册儿上都写着有。大抵我的话紧则要他至诚。那里岂无贤人君子,必知道这意也。你对那宰相每(们)说,他只是占田土,占奴婢,享富贵快活,也合寻思教百姓安宁,至至诚诚的做些好勾当……”这番白话辞令,即便今天看来也还很值得玩味。
甚至事关朝廷的重要政令,朱元璋也用口语白话发布圣旨诏书。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他给户部下达的清查登记户口的政令,就是一通大白话。原文如下: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
还“钦此”! 当然,这只不过是文官书写时照传统文化套上去的,意思在于强调:这就是最高指示!这道通俗圣旨丝毫没有文言的讲究,开头直呼“你每”(元明时期“你们”的“们”普遍写作“每”),条文也直白得很,如同吆喝牲口一样,却非常有利于官员们精准执行。
即便是发布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军令,朱元璋也是一通白话甩下去。比如当时某海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请示该怎么办,朱元璋下的一道圣旨居然是:“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当然末尾还有“钦此”.这道圣旨后来被人认为是最搞笑的,其实他号令明白,不容侵犯的威严也表达得直截了当,并不失天朝大帝的风范。
朱元璋使用白话文,也起到了一定的倡导作用,当时的文人都不敢胡乱“之乎者也”,甚至后来的永乐大帝也在圣旨中使用白话文。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代帝王的个人话语文风,没有对通用文体产生广泛影响,但说他是倡导白话文的第一人,也应该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