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与当代中国变革:开动了中国改革的破冰船

时间:2012-04-09 18:09来源:文摘周报 作者:佚名 点击: 载入中...
  核心提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1978年5月10日的《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最后审定者胡耀邦承担了这篇文章的政治风险。这篇文章一发表,好像爆发了一颗“精神原子弹”。有人欢呼,有人愤怒,有人觉得推倒了压在头上的大山,有人觉得是挖了祖坟。

(胡耀邦 资料图)
 
  本文摘自《文摘周报》,作者:佚名,原题:胡耀邦与当代中国变革

  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日。在研究中国历史时,谁也不能回避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这场伟大变革,因为这场变革深深地改变了中国。在研究中国这场伟大的变革时,谁都不能回避一个名字——胡耀邦。

  他开动了中国改革的破冰船

  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活中,毛泽东的话都被当做判断一切事情是与非的最高标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个凡是”把这条准则强调到至高无上的地步。

  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提出“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体系”。

  1977年10月9日,中央党校开学。几百名学员是高中级干部和理论宣传干部,学习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文革”以来的党史。当时在党校主持工作的是第三副校长胡耀邦,他让大家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大胆研究,还创办了一个名叫《理论动态》的内部刊物,大量发表解放思想的文章。有人认为,判断是非有两个标准:一要看毛主席的指示,二看实践。有人认为,应该只有一条标准,这就是实践。于是,在胡耀邦的支持下,由孙长江执笔,着手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强调“唯一”。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也写了同样内容的文章给光明日报,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安排胡福明与孙长江一起修改。为了扩大影响,准备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

  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文章,必须送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审定。汪东兴和华国锋一样,也是坚决主张“两个凡是”的。为了绕过汪东兴,他们决定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上发表,再由《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见报。胡耀邦同意了这个想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1978年5月10日的《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最后审定者胡耀邦承担了这篇文章的政治风险。5月11日《光明日报》一版转载,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新华社转发通稿后,不少省市报纸全文转载。

  这篇文章一发表,好像爆发了一颗“精神原子弹”。有人欢呼,有人愤怒,有人觉得推倒了压在头上的大山,有人觉得是挖了祖坟。

  在当时,“凡是派”有相当强大的力量。他们上纲上线的批评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攻势。胡耀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邓小平坚定地支持了胡耀邦。邓小平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

  6月2日,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的第23天,邓小平公开发表了他的支持意见。邓小平大声疾呼:一定要“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邓小平的这个讲话。

  在邓小平表示支持以后,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聂荣臻、徐向前、谭震林、习仲勋、邓颖超等元老也参与了这场讨论,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颗“精神原子弹”炸开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就在这一年的12月,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转了中国的历史航向。

  新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就需要干部路线来保证。1977年12月10日,胡耀邦从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任上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平反冤假错案。

  针对当时平反冤假错案的重重阻力,胡耀邦在1978年9月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说:“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

  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据统计,这次平反的历次(从“三反”、“五反”到“文革”)立案审查而被冤屈的人达300多万人。还有一大批没有立案而受害者这次也得到了解脱。如此大规模的平冤,带来了中国改革的春天。

  从农村改革到全面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胡耀邦在农村改革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耀邦认为,发展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笼统地说“集体经济就是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担任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对经他指导修改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三个“可以”,即“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计工分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干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的分配办法。

  有了这一步就不愁下一步。万里在安徽迈出了更大胆的一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就是包产到户)。万里这一突破,引发了来自上下左右的种种责难,一篇篇批判包产到户的文章从四面八方飞来。

  《人民日报》在胡耀邦的支持下,从1979年1月起陆续报道了安徽、四川等地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和经验。

  要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最大的拦路虎是“学大寨”。胡耀邦亲自动手来除掉这个“拦路虎”。

  大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呢?一是“大寨式工分”,实际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二是无休止地开辟“大寨田”,不仅没有经济效益,反而把农民推向破坏生态平衡的苦役之中;三是搞阶级斗争,“七斗八斗”批斗“资本主义”,在基层单位,“七斗八斗”实际是斗和领导意见不一致的人。

  十三届三中全会前后,胡耀邦反对农村的“穷过渡”、“一平二调”,强调按劳分配,批评农村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强调不能把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当资本主义来批判。陈永贵对此很不满意,多次骂“胡耀邦,胡乱邦!”

  骂声传到胡耀邦那里,他把陈永贵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胡耀邦直来直去地问:“听说你骂我胡乱邦?”陈永贵不吭气,默默地坐着,不肯定,也不否定。僵持了好久。最后还是胡耀邦给了个台阶,说:“唉,我相信你不是这种人。”陈永贵还是不说话,站起来,走了。

  经过胡耀邦耐心反复的说服教育工作,山西省委向中央写出了题为《关于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的检查报告。胡耀邦将山西省的报告加按语,以中共中央文件转发给全国。从此,持续了近20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偃旗息鼓。

  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入,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每年元旦都发一个关于农村改革的中共中央文件,即五个“一号文件”。这五个“一号文件”,对中国的农村改革起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当然,五个“一号文件”不是胡耀邦一人之功,但作为中共中央第一线的最高领导人,他起了关键性作用。

  他想稳步建立良好的政治体制

  胡耀邦对看准了的具体问题,说改就改,毫不犹豫。但是,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胡耀邦深思熟虑,做法稳健。

  1980年,老一辈革命家李维汉针对有人重新提出“兴无灭资”的言论时指出,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封建主义。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就要大力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胡耀邦十分赞同李维汉的主张,建议李直接向邓小平提出。1980年5月24日,李维汉向邓小平细谈了这个看法。邓小平感到的确很重要。6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这个问题。胡耀邦在会上说:“从制度上说,十月革命到现在63年了,从我们自己讲30年了。革命成功以后,党没有搞好,国家制度也没有搞好,权力过分集中,终身制,铁饭碗,能上不能下,这方面我们比资产阶级差。这个问题必须从制度上下决心解决。”

  1980年8月18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专题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会议第一天,就请邓小平代表中央常委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邓小平的讲话归纳了中央常委讨论的意见,吸收了李维汉等老同志的思想。8月31日,胡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邓小平的这一讲话,并向全党全国公布,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好评。

  在筹备十二大对党章进行修改的工作时,胡耀邦一再强调,新党章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容。经过十二大讨论通过的新党章果然提出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新内容。例如,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强调“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强调“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

  在推进党内民主化的同时,胡耀邦放手在一些人民团体中实行民主化。1984年,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召开。按照过去的做法,作协领导班子由中宣部、中组部提名。胡耀邦说:“人事管理问题,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党和政府直接领导的单位,另一种是人民团体。对于后者,我们根本不要干涉。比如作协、文联、科协等,还有民主党派,这些团体愿意选谁就选谁。”结果,作协四大选举时,作家们实现了自己的意愿,上面指定的人没有选上。

  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标志。”6月28日,邓小平又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邓小平讲话以后,党内党外、全国上下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胡耀邦却很冷静。1986年9月28日,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胡耀邦特别指出,现在议论纷纷,许多议论并没有讲到点子上。有些言论信口开河。他们往往抓一个什么外来学说,就洋洋数千言、数万言,把西方民主说得天花乱坠,离开了中国的实际。

  对政治体制改革方案,胡耀邦是一个稳健派。当时政治改革的底牌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作为组织中人,作为党中央的“一把手”,胡耀邦不能越过这一界限,但他充分利用了这一界限。(据《财经》杂志评论员/文)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故宫中队与他们的“双枪奶奶”
  • 张恨水与梅兰芳的神交
  • 古今中外的大赦与特赦
  • 毛泽东同志与遵义新局
  • 一位美国人与岭南木瓜
  • 古代粤人的蚁卵酱与象鼻炙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