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就连钞票也先是改成单色油墨印刷,继而又改成单面印刷--因为来不及晾干。而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一名女子用马克代替木柴,投入火炉中烧火取暖,因为这样更划算一些。
最“经典”的通货膨胀
通过观察“最经典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可以洞悉现代通货膨胀的机理与危害,以及通货膨胀对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
--如果把通货膨胀比作一部“财富绞肉机”,摇动手柄的是德国银行家,他们血洗了中产阶级的储蓄,使大量社会主流人士一夜之间沦为赤贫,从而奠定了日后纳粹上台的“群众基础”
--20世纪,所谓的“恶性通货膨胀”已不再是古代或是工业革命早期那样,年物价上涨200倍之类的“小儿科”,而是动辄以较几何级数更快的指数模式飙升。
--近乎于荒诞的纸币发行,不仅制造了一个个荒诞离奇的经济故事,给德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同时,它也为日后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印钞机,再次粉墨登场
场景一:有位先生走进了咖啡馆,花8000马克买了一杯咖啡,当他喝完这杯咖啡,却发现,原来同样的一杯咖啡,此时已经涨到10000马克。
场景二:一个美国人去德国旅游,他来到银行,想把一张5美元的钞票兑换成马克。可银行职员说:“我们没有这么多钱,您能不能只换2美元?”美国人看看背后的长队,只好同意了。
场景三:另一个美国人,在离开德国之前,给了他的德国导游1美元小费。这个德国人居然拿着这1美元,成立了一个家族基金,掌管这笔款项。
场景四:有家大工厂发工资了。只见火车拉来了一车的钞票,火车还没停稳,就开始向焦急等候在铁路旁的工人们,大捆大捆地扔钱。
场景五:一个老人想买一盒鸡蛋,却数不清价格标签上的零。卖鸡蛋的小贩却说,你数数有多少个鸡蛋就行了。
……
这一组令人匪夷所思的“镜头”,绝不是什么虚构的故事,而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真实写照。
当时光进入20世纪,所谓的“恶性通货膨胀”已不再是古代或是工业革命早期那样,年物价上涨200倍之类的“小儿科”,而是动辄以较几何级数更快的指数模式飙升。因为,比起以往的任何时代,20世纪的人们普遍使用着便于携带、便于交易、也便于大量印刷的纸币。
在西方世界逐渐确立金本位制的过程中,信用货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也发展了起来,除钞票之外,银行期票、汇票、银行券、支票等信用货币形式都普及到社会生活中。20世纪的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沉甸甸的硬币支付日常交易,塞到钱包里充当财富符号的,都是种种由“信用”构成其价值的花花绿绿的印刷纸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战争和大规律的经济衰退,谁也难保印钞机不开足马力工作,让货币的数量快速地释放和膨胀。比如第一次大战之后的德国,就创造了“打破世界纪录”的通货膨胀。
一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普通陷入了经济衰退。整个欧洲在1920~1921年年间,制造业就下降了9.5%。英国失业率高达11%,美国的失业率则达11.5%。每个国家,都承受着社会大变动的剧烈震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这样概括当时人们的恐惧心情:“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胜任重建的任务……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就在眼前,这是不容置疑的。”
相较之下,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则发生在俄国和德国,并都伴有恶性的通货膨胀,一日之间物价陡升一倍甚至数倍,显得稀松平常,不足为怪。这同时,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德国堕入纳粹主义则制造了环境和铺平了道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生在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1919年1月到1923年12月,德国的物价指数由262上升为126160000000000,上升了4815亿倍,被称为“最经典的通货膨胀”。迄今为止,也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国可与之相提并论。
当时,德国在战争中丧失了10%的人口和将近七分之一的土地,换来的是每年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1921年德国商品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德国拿不出这笔钱,法国就联合比利时、波兰,毫不客气地进入了德国经济命脉鲁尔工业区,史称“鲁尔危机”。手忙脚乱的德国政府走投无路,断然采取了千古不变的饮鸩止渴的老办法:大量增发纸币。
真正的灾难由此开始了。随着印刷机的全速开动,1921年1月31日,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如同张开翅膀的死神,扑向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德国经济。人们尚未来得及摆脱战败的沮丧和羞辱,严峻的生计问题就噩梦般紧逼了上来。
那么,这次通货膨胀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可以这样打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仅仅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就买不到一片口香糖了。据说,有两位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柱,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而对所有的企业主来说,薪水必须按天发放。不然,到了月末,本来可以买面包的钱只能买到面包渣了。发工资前,大家通常都要活动一下腿脚,准备好起跑姿势,钱一到手,立刻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市场与杂货店。那些腿脚稍微慢了几步的,往往就难以买到足够的生活必需品,而且会付出更高的价格。
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都在急剧萎缩,市面上商品奇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钱。孩子们把马克当成积木,在街上大捆大捆地用它们堆房子玩耍。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禧,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000000000000马克--相当于0.24美元或者半个便士。更有甚者,就连钞票也先是改成单色油墨印刷,继而又改成单面印刷--因为来不及晾干。而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一名女子用马克代替木柴,投入火炉中烧火取暖,因为这样更划算一些。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