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同样不乏“谣言”

时间:2013-09-19 08:52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倪方六 点击: 载入中...

 

  近来,谣言话题很热。各类谣言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对社会秩序构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以打击网络谣言为主的网络"严打"行动可谓意义重大。关于"谣言"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词,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如散布谣言,不要轻信谣言。"对于"造谣"一词,其解释则为:"动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消息,迷惑群众。如造谣生事,造谣中伤".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古代同样不乏谣言。但与现在利用网络造谣、传谣不同的是,古代谣言相对成熟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最常用的是童谣、谶纬等形式。

 

 

  举子为中状元解元大造"谣言"

 


  现代谣言好多都是所谓的"文化人"制造的,在古代也是这样。一些学子出于考取功名、扩大影响等目的,于是有意利用造谣形式进行炒作。


  明代彭时的《彭文宪公笔记》里,记录了不少当时的科举逸闻,其中有一则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事发正统年间,彭时参加会试,就在考试结束后、公布名次之前,传出了一则民谣:"众人知不知,今年状元是彭时。"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发榜后,彭时真是第一名,成了状元。对此,连彭时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所谓的民谣不过是一种谣言。


  彭时真的不知道?他自己可以说不知道,但联系当时科举考场上的腐败现象,彭时应该是造谣者,至少参与了造谣。


  当时主考官常与考生进行权力交换,接受学生的贿赂,一些成绩不太好的考生,最后也能取得很好的名次。为了掩饰这里面的猫腻,他们便会以谶语、童谣等形式,散布谣言,扩大该考生的影响。


  无独有偶,万历年间也曾有一则事关科举成绩的童谣传出,而且惊人相似的是,童谣最后也应验了。这起造谣嫌疑人叫徐海曙,字日升,据《池北偶谈》所记,徐海曙参加万历年间在山东举行的一次乡试,不久济南市面上便传出了这么一则童谣,只有短短的八个字:


  "三人两小,太阳离岛。"


  发榜后,时人才知道,这童谣说的是新晋解元徐海曙。徐海曙字日升,童谣就是将他的姓名拆开来形成的。"三人两小"就是"徐"字;"太阳离",不就是"日升"吗。现代研究者分析,这则谣言也应该是徐海曙与主考官的交易结果,是有意制造出来的,以乱真相。

 

 

  陈胜揭竿而起传民谣

 


  纵观历史,古代的"谣言"可以说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不过,有时并无"正面""负面"之说,民间也常借造谣、传言来表达情绪,释放不满,东汉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民间造时权臣董卓的谣,咒骂他将不得好死。


  历史上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所谓谣言,如果后来能成功地变成现实也就不再是谣言,而变成了伟大的预言,从史料上看,古代历次农民起义大多都是利用"谣言"先制造舆论。《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先是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布上写下"陈胜王"三字,然后塞进鱼肚里,并有意让士兵买去宰杀。未出意料,看到从鱼腹中剖出的"丹书",士兵都感到十分惊奇。这还不够,陈胜又安排吴广半夜跑到附近的荒庙里,点燃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叫喊"大楚兴,陈胜王".结果这些小当兵的,半夜听到这鬼声音,都十分惊恐,第二天便传开了。


  此后,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农民起义军都跟着学起来,只要是农民起义,就会出现"谣言"--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唐末曹州王仙芝起义:"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元末韩山童红巾军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朱元璋欲得天下先造"谣言"

 


  在古代,最擅长"造谣"的,并不是喝过墨水的学子,应该是"天下第一人"--皇帝,其"造谣"手法相当老到,很轻松便通过"谣言"搞定了个人崇拜,让大家迷信自己。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能顺利代周建隋,便是借谶语这种形式,让大家知道,他当皇帝是天意。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这么一则谣言:"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据《隋书·五行志上》记载,当时杨坚故作不解,让同僚给他分析,同僚称,白杨是指杨坚,金鸡代表皇冠,"白杨树头金鸡鸣"连起来理解就是,皇冠将戴在杨坚的头上;下面一句"只有阿舅无外甥",是说周家天下的气数尽矣。


  杨坚听罢大喜,遂下定决心代周称帝。可以肯定,这则谣言是杨坚方面散布的,为避嫌,将这童谣出现时间提前到了北周初。公元581年,杨坚终于废黜他的外孙周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隋".


  值得一提的是,杨坚从"谣言"里获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了天下。在他当了皇帝以后,担心他人再利用"谣言"来推翻隋朝政权,便开始禁谣了。


  朱元璋同样精于利用"造谣".据《元史·五行志二》记载,在他的起义规模越来越大、胜利在望之时,河北一带突然出现了一则童谣:"塔儿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翁".


  好在朱元璋最后真的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朱姓明朝。这样,这童谣便不再是谣言了,而成了神奇的预言。


  朱元璋"造谣"并非上述一起,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大都北京街头出现了一首童谣:"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


  这里的"三眼和尚",便是指非同寻常的朱元璋,朱元璋曾当过和尚;蒙古人自称马上民族,这里的"瞎马"自然是代指已快不行了的元朝廷。

 

 

  古代防控"谣言"有啥方法?

 


  在古代,对于封建帝王而言,谣言的害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历朝历代均视谣言为祸。那么,古代官方是如何防控谣言的?


  一是开展严打,重者满门抄斩。当权者通常会以严刑峻法,严厉打击制造和散布谣言者,稳定社会秩序。秦灭六国后,推崇法家的秦朝廷明文立法用严刑峻法防控谣言。《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曾下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谣言诽谤者族诛。


  二是鼓励举报,这种做法一般用于社会相对安定时。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期,都曾一度废除"妖言诽谤罪"和"诽谤告发罪",给予民众充分的言论自由。但鼓励举报也有负作用,有的人为得朝廷奖赏,有时会制造新谣言冤枉无辜。


  三是以谣制谣,即制造新的谣言,给对手造成压力和混乱。"秦始皇出身问题"谣言的出现和控制行动,是这方面最着名的案例之一。出于政治目的,赵国制造谣言,称"嬴政不姓嬴,他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么说等于指责嬴政王位继承的合法性。而当时其他六国,在苏秦的游说下呈"合纵"之势决定对抗秦国,秦国面临内外危机。


  秦国于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以绯闻血统问题对"合纵"的领军人物春申君制造谣言,进行定点打击,称"当今楚国太子,并非楚王之血脉,而是春申君之骨肉".为了让大家相信,还公开了相应的证据。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61年前珍贵视频!揭秘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 古代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
  • 古代“另类”春联:吕蒙缺“一”少“十”构思妙
  • 我国古代有哪些“时尚”运动?
  • 中国古代十大忽悠高手
  • 古代的年号是怎么回事能否重复使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