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很多地名都与水有关,紧邻紫禁城的南池子也不例外
去年是农历壬辰年,2012年7月21日的大雨,给北京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在尹钧科眼中,去年北京可能有大雨,这个预言早在1996年他就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多次提出,"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早点知道我的研究成果,可能去年的水灾不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
今年72岁的尹钧科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也是我国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研究生。
尹钧科曾经将北京历史上的各种自然灾害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通过归纳法寻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在做了大量的史书研究后,早在1996年出版的《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一书的276页,他就明确写道:"康熙皇帝的一番话,不仅旁证了顺治十年的特大洪涝之灾,而且也为经验之谈,值得重视。如果这一经验无误,那么,下一轮中壬辰、癸巳年分别是2012年和2013年,当为易涝之年。"
在2012年4月出版的《随师问学》一书的287页中,他写道:"壬辰、癸巳年应多雨水"之说,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经验之谈……正在向我们走来的壬辰、癸巳年是2012年和2013年,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和警惕。
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尹钧科先生,让他为读者解开北京城的水之谜。
壬辰年水灾概率达80%
尹钧科告诉记者,早在清朝康熙五十二年,阴历六月,有一天,外面正下着大雨,康熙皇帝触景生情,跟身边的大臣说,"兮年壬辰年、癸巳年,应多大雨。"当年刚好是壬辰年,转年则是癸巳年。
又过了3天,雨还继续下,康熙跟身边的人又举了几个例子,说顺治十年,癸巳年,北京地区雨大成灾;万历二十二年,壬辰年,大雨;明朝成化九年,是癸巳年,北京地区也是大雨。
康熙举的3个例子在《清实录》上都有记载,尹钧科当时正在做北京市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一个课题--北京历史灾害研究,康熙皇帝的这番话引起他的重视,于是他把秦始皇以来一直到现在,按照60年一个甲子的规律,总结出2000多年里大概有37次甲子。然后从各种史书中去找壬辰、癸巳年期间的天气情况,结果显示在这两年中发生水灾的概率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在北京历史上,只要逢壬辰年、癸巳年,80%以上都是雨水成灾。这个概率是很高的。2012年就是壬辰年,明年就是癸巳年。所以我在1996的文章中,就明确预报了这一点。"
内城很多明沟改成了暗沟
尹钧科说,北京地区最近几年一年只有五六百毫米的降水量,在历史上属于少雨时期,2012年7月21日的水灾,主要的原因还是突然的降雨造成的。
此外,随着北京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区大面积的道路街区都硬化了,铺上沥青、水泥地,这些地面不透水,一下雨,就形成了地表径流。而过去北京都是土壤的地面,下雨后虽然也形成径流,但相当一部分能够渗透到地面下去,地表径流减少了。
历史上北京城内有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但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和发展,好多明沟改成了暗沟。比如西城区的赵登禹路,很多人来北京后,都不知道赵登禹路下面就是一条河。那里原来叫北沟沿,后改名白塔寺东街。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的故道。由和义门引护城河水东流,经小河漕东流入太液池。明代称大明壕,清代称西河沿,原来是北京城区一个很重要的排水渠道,一个很宽的明沟,一下雨,洪水就通过这个沟排出。
到了民国后,就把这条明沟改成了暗沟,用皇城墙的大城砖,给大明沟砌上了暗沟。变成暗沟后,沟的断面面积显然变小。"原来的明沟有斜坡和沟底,变成暗沟后,不可能保留原来水道的形状,改成筒子形,或圆形和方形。这种暗沟的排水能力不如原来的强。"
在京城内的其他一些地方,比如原来的南、北新华街,也就是现在在新华门与和平门的位置,在过去也有一排水渠道。后来改成暗沟,变成马路。
通惠河以前也叫大通河,在元代的时候,一直是漕运的主要河道,当时漕运的船只从通州可以一直开到什刹海。到了明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里的大通桥以内,不再能够通船,但是排洪的功能还有,一下雨,大雨就通过这个渠道排洪,这个渠道,到了民国后,也改成了暗沟。
尹钧科说,北京原来内外城都有护城河,这些护城河在历史上除了防卫的作用外,就是排洪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内城的护城河包括宣武门、西直门、复兴门、阜成门等位置的西护城河和东护城河,基本上都变成暗沟,"变成暗沟后,暗沟的断面大小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没有露天护城河的排水功能强。"
护城河是北京城内一个重要的排水通道,但二环修了地铁,对这些护城河也造成比较严重的干扰。
清末内城排水网络密布
尹钧科拿出一张"清末北京市地下排水系统图",上面标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线,他告诉记者,红线代表过去排水的沟渠,"主要的街道两侧都有排水设施,有些是明的,有些是暗的,这说明当时的人们考虑到了排水的重要性。只是现在这些设施大部分都没了。"
这些红线以前大都是明沟,现在很多都变成了暗沟。在现在北京火车站的位置,有一条河叫"泡子河",在元代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后来被填平修了北京火车站。
当然,也有把暗沟重新变回明沟的,菖蒲河就是一例,菖蒲河又名御河,位于天安门金水河的下游。天安门前的金水河源于西山玉泉山,流经高梁河、积水潭、西苑、过金水桥,便是菖蒲河。原来一度被改成了暗沟,2002年东城区斥资全部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拆平后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复了水面。在尹钧科看来,让菖蒲河重见天日,对于排洪和美化环境都有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北京城内原来还有很多的水坑,也就是洼地。在西城和东城尤其多,这些洼地后来都填平了。这些水坑的蓄洪作用不可小觑"别小瞧了这些洼地,暴雨后,也能积存很多周围的洪水。"尹钧科说。
现在北京天坛东边的龙潭湖一带,还保留一些水坑,只是面积小多了。在先农坛西边,陶然亭公园附近,还有一些。先农坛从西边一直到北边,过去是窑厂,烧窑的时候要挖土,挖土后就形成坑坑洼洼,下雨后变成了一个个水泊子。
原来北京旧城外的朝阳门外、东直门外地区,水坑也很多。"这些水坑尽管影响市容,但是有蓄洪的作用。下雨后洪水可以临时汇集到这里,现在大部分都填平了。"
把明沟变成暗沟,除了断面面积减少,还面临如何疏浚的问题,时间一长,生活垃圾和泥沙就会淤塞,影响排洪的能力。为此,需要管理部门经常去疏通这些暗沟。
过去在清朝、明朝甚至是元朝的时候,中央政府对北京城这些暗沟都会定期的疏通拓展,一般都是在下大雨之前,目的是提高暗沟的排水功能。比如史上记载南城的烂漫胡同,原来是一条水沟,是东护城河的一段。明清的时候政府常常会定期来这里淘挖水沟,以便排洪。
"因为平常很多生活垃圾都会排到河里,所以在淘挖的时候,臭气熏天。这在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
雍正七年,将外城何家庄至左安门水关一千二百余丈的明沟拓宽挖深,提高排水能力。乾隆二十七年,将东西钱粮胡同暗沟改砌砖沟,又将皇城西安门内甬路南北两侧的排水沟,部分用砖砌修,并与旧沟连接,以利于皇城西部的排水。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