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水系变迁(2)

时间:2013-10-11 08:49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漕运船能从通州开进内城

 


  尹钧科说,新中国成立后,除了1952年和1962年的大雨外,总的来说降水量并不是很多,很多人没有想到北京市内也会发生水灾。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在历史上,北京市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北京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水城,内城与城外的联系常常是靠密布的河网。像通惠河、温榆河、潮白河上都能通船,证明水的流量很大。原来从通州乘船可以一直开到密云城下,顺着温榆河逆流而上,一直能开到昌平的沙河。


  过去北京地区泉水很多,海淀的万泉庄,据记载有28个大泉眼,这些泉眼流出来的泉水,通过万泉河向北流,清朝康熙年间建圆明园的时候,主要水源就是万泉庄的泉水。


  玉泉山的泉水水量就更大,遗憾的是,现在这些水源基本上都枯竭了。还有郊区像昌平、延庆等处都有不少泉眼,北京叫泉的地名很多,说明北京的水资源很丰富。


  《元史·郭守敬传》云:"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上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于旧运粮河。"这就是通惠河。通惠河上源即自白浮泉(也叫神山泉),西折而南,沿途汇纳双塔河、榆河、一亩泉、玉泉诸水,导入都城积水潭的。上述资料说明,元代的白浮泉、一亩泉、玉泉之水是相当旺盛的。不然,何以能保证通惠河漕运之水量呢?


  清朝时,现在朝阳区的沙子营,是清河和温榆河的交汇处,清河是从密云流出来的,到沙子营跟温榆河交汇,清朝的漕运船可以从通州开到沙子营,然后一直开到海淀的青龙桥。


  史书上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1707年,"开会清河,起水磨闸,历沙子营,至通州石坝止。中间七闸,闸夫一百二十名。运通州米由通流河至本裕仓。"


  这里所说的会清河,即今清河河道。清朝修建皇家园林时,需要大量的物质供应,靠陆地运输困难,很多时候需要水运,"连清河都能行船,说明当时的水量很大。"


  延至民国,虽然北运河、通惠河的航运之利渐渐废弃,但是琉璃河、泃河、错河,仍见有行船的记载。

 

 

  城内223米有一眼井

 


  历史上的北京除了河网密布,井多也是一大特点,当时内城有很多的满井。所谓满井,指水自动满到了井口。安定门外、德胜门外就有很多。


  《长安客话》记载:"出安定门外,循古濠而东三里许,有古井一,径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石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苍藤丰草,掩映小亭,都人探为奇胜。"在明代,这里是北京市民春游的首去之处,着名文学家袁宏道曾经写下脍炙人口的《满井游记》。


  今天,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石景山八大处西,昌平县沙河镇北等地,均有"满井村"的地名。这些都说明当时北京地下水的丰富,现在北京市因为抽取的太多,就形成了一个漏斗状的地下水分布图,"越到城区的中心,地下水位就越低。"


  清朝光绪年间,据粗略统计,北京旧城共有1255眼井。以北京旧城面积62平方公里计算,则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井20眼,每5万平方米就有井一眼。换句话说,在长宽各为223米的区域就有一眼井,有些一条胡同就有两三眼。


  当时一般老百姓打的井,都比较浅,最多十几米深,大部分是苦水井。而有些官府和贵族打的水井就比较深,属于甜水井。水井浅,地下水污染厉害,水就苦。水井深,抽出来的水就是甜的。


  王府井为什么出名?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大的天然的甜水井,当时专门供给皇家专用。北京西城有一个福绥境,原来叫"枯水井",民国后期,就把这个名字改成了福绥境。

 

 

  城外二百里内五大水系

 


  从历史记载来看,房山南麓,门头沟妙峰山的南麓,怀柔县的南部,都是北京地区的多雨区。


  这些地方下的雨大都是"地形雨",在一些高山的前面,容易出现"地形雨".气流随着山的高度升高时,水汽在温度下降时凝结,变成降雨。在山的北面,雨水就少。


  北京城内的东南部,容易有大雨。因为北京城的地形基本上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


  北京地区共有五大水系,中间是温榆河,从西北往东南流,永定河、拒马河跟括号的右边一样,成"反C"形排列;潮白河、平谷的泃河成"C"形排列。北京的河流基本上是从西北往东南流。


  这五大河流上游的受水面积都很大,从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东南部一直到承德的北部地区,都是这些河流的受水面积,很宽,很广,看起来就跟"蘑菇伞"一样。


  尹钧科说,北京地区为什么常常发生水灾,是因为这五大河流在北京地区形成了最狭窄的区域,最短距离也就200多里,"在200多里的距离中排列着5条河流,一旦华北地区下大雨,5条河流会同时上涨,都集中到北京城附近,很容易造成水灾。"


  后来修了密云水库,永定河上游修了官厅水库,情况有所好转。原来没水库的时候,潮白河、永定河经常泛滥。


  内城之外的水源除了河流,还有湖泊。辽金时期,在现在通州南部,张家湾以南,朝阳区南部和河北部分地区,有一个方圆数百里的湖泊,叫延芳淀。


  尹钧科说,史书上记载,当时延芳淀可谓是"水鸟亿万成群".辽主到延芳淀去打猎,边上的卫士都穿上墨绿色的衣服,跟周围的水草颜色很接近。每隔五步距离,站着一个卫士。皇帝在上风口使劲击鼓,把水草中隐藏的天鹅惊吓出来,当天鹅在水面起飞的时候,他们就放出海东青鹘(一种猎鹰),去抓这些天鹅,由于天鹅体积大,猎鹰小,于是两只动物就一起落入水面,一旦落到士兵的区域,士兵就立马跑过去,抓住天鹅,"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王、皇族、群臣各有分地。"


  古书上记载,元朝的皇帝还在延芳淀修了行宫。到了元朝的时候,延芳淀裂变成五六个小的湖泊,一直到道光年间,这些湖泊才最后消失,从延芳淀的演变,可以充分说明北京历史上水资源的丰富。

 


  东便门大通桥是排洪枢纽

 


  北京城内,关键的排水点是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位置,这里接纳护城河来的水,都汇集到大通桥,然后通过通惠河流到通州。"如果这里的河道不畅,北边、西边来的水都排不出去,会对北京城造成很大的影响。"


  明清两代,南方的漕船北上,或走海路,或走运河,到达通州张家湾。或者在张家湾卸下漕粮,或继续沿通惠河西行,到东便门大通桥码头,甚至直抵朝阳门码头。在元、明两代和清前期,北运河、通惠河就是首都的生命线。


  东便门及大通桥附近的水系,是元明清三代城市水网的枢纽,它东连通惠河,向北是西护城河;向南是外城护城河;正西是前三门护城河。高梁河水从玉泉山到西直门后分成三路,到东便门又全部归入通惠河。北京城的生活污水和雨季的洪水,大部分通过这里经通惠河、北运河入海。


  由于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建设,北京的古城墙和城市水网,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面目全非。特别是从1965年开始,在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中,城墙被拆除,护城河河道被占用。与万宁桥、高梁桥、天桥齐名的东便门大通桥,也于1966年被毁。


  坝河的作用也很重要,在元代是一个漕运的重要通道。明初徐达在攻下大都城后,将北城墙废弃,在原来的位置往南扩了几里,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来坝河西段纳入护城河范围。"我们也应该注意坝河河道的疏通,这对于北京市的防洪有重要的作用。"尹钧科说。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揭秘北京城里最古老的街道:辽金时代已成“金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