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画家集中于如意馆,被称为“南匠”.他们创作表现帝后生活的宫廷画,纪录重大事件。如意馆和画院处的画家,无论是由大臣引荐还是献画自荐,均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才可入选。根据其绘画水平分三个等级,并有试用期。
清顺治年间,初见于文献记载的宫廷画师只有黄应谌一人,康熙时有唐岱、焦秉贞、冷枚等。到了雍正时期,宫廷绘画机构慢慢趋于规整,雍正本人也比较注重对宫廷画家的培养,还设立了画家奖惩制度。同样据《清档》记载,雍正曾赏赐一位宫廷画家豪宅一间。房子有多大呢?光是房间数量就有24间,远远超过当时造办处里匠人们的俸禄。
雍正至乾隆前半期是清宫廷绘画的鼎盛时期,西方画法的融入是这个时期宫廷人物像的重要特色之一。画家有丁观鹏、金廷标、陈枚等等,而在宫中供职的外国画家里最为着名的莫过于郎世宁。
郎世宁将西洋画的写实技巧带到了宫中,在人物肖像作品中,一方面强调透视,一方面又结合中国特色,适当吸收中国传统“写真”的要素,既保留解剖准确、略带敏感的欧洲风格,又具五官清秀、中国“写真”的特点。
不过,经学者考证,目前看到的这些雍正画像,并不是出自郎世宁之手,因为无作者题款,所以无从知晓作者的确切身份。但从绘画技巧来看,可以推测大部分绘画作品是中国画家绘制的,这些宫廷画家运用中西融合之法,把雍正皇帝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趣味通过画像的形式更形象、直观地彰显出来,表现出了浓郁的文人笔墨与意趣。
闲话帝王行乐图
“行乐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通常描绘人物的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的场景。根据中国最早的绘画着录《梁太清目》记载,早在南齐时就出现了行乐图。此后,行乐图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绘画题材。行乐图也可以解释为“自己画或别人为自己画的小像”.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有云:“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
不仅“庸夫俗子”喜留行乐图,就是皇帝嫔妃也不能免俗,如明宣宗朱瞻基、明宪宗朱见深、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等等帝王皆有行乐图,这些行乐图以集体肖像画或是个人肖像画的形式留存。在现存的帝王行乐图中,以明宣宗和清雍正的作品居多。
明朝第一个充分享受宫廷生活的帝皇,无疑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除了享受前辈们留下来的优越生活外,宣宗皇帝还主动开创了许多新的内容,使宣德时期的宫廷生活多姿多彩。而让史学家能够得出这个结论的,就是大量描绘其日常休闲娱乐的行乐图。
雍正帝的行乐图以超现实非主流闻名。画像中的主角雍正皇帝的形象异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雍正行乐图》册页,图中描绘雍正各种休闲活动:着袈裟进山、着儒服抚琴、执弓视孔雀、练功见飞龙、读书观泉、石壁题字、山洞打坐、水畔观瀑、临海观涛、林间逗猴、与兔共憩等。在帝王行乐图中,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在其他帝王画像中从未出现过。而其作品数量和雍正丰富多变的造型设计也是其他帝王无法比拟的。
故宫博物院现在馆藏的雍正行乐图包括《雍正十二行乐图轴》《胤禛行乐图册》《雍正行乐图》等,其中《雍正十二行乐图轴》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这12幅行乐图展现了雍正皇帝生活的各个场景,也表现了12个月的不同节令风俗。
乾隆时期的《弘历雪景行乐图》也是帝王行乐图中的传世名作,这幅作品由郎世宁、丁观鹏、唐岱、陈枚、孙沈源合作绘制,再现了清乾隆帝偕子赏雪的情境,也体现了清代宫廷绘画的极高水平。 王游之 整理
帝王行乐图
顾名思义是一种描绘帝王日常闲暇生活的画幅,此类作品与通常所见的皇帝穿戴整齐的朝服像不同,更有生活气息。
要秀气,要文雅
“四爷”的审美
要秀气,要文雅
评砚台:“做法文雅,甚好!”“照此样再做一方,略放大些。”
评紫檀木座:“肚子去了,往秀气里收拾。”“照怡亲王进的活腿四方香几做二件,或漆的或木的,做秀气着。”
评鼻烟壶:“此鼻烟壶款式甚俗,不好!可惜材料!尔持出放在无用处。”
参考资料
耶耳 《另类雍正 行乐图引发的迷思》 中国收藏 2008,009
林姝 《从造办处档案看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06
李理 《郎世宁与清代宫廷画》 北京档案 2012,003
王伟 袁艺 《现存雍正画像研究》 美术大观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