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孙统、谢安等四十余人,在会稽山阴兰亭集会修禊(一种除灾祛邪的传统活动),饮酒作诗。
王羲之等二十六人,作诗近四十首。有人不能即席赋诗,罚酒三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的诗集,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后世将此《兰亭序》,视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备加推崇,对后世影响巨大。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
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王羲之被确立为书圣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是始作俑者。王右军在世时,书法已经为时人所推崇。但在当时却有不同意见和不看好的,贵族权臣庾亮,喜爱右军书法,还亲自向王右军索取过墨宝。
而庾亮的弟弟庾翼,“书名亚右军”,在书坛的名气仅次于右军,对右军书法很不服气。他的孩子不向他学书法,却临摹右军书,这让老子很不满,庾翼说,“小儿辈家鸡,爱野雉,皆学右军书”.《世说新语》里记录很多这样的故事,这也能窥见晋人思想自由的风尚吧。
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对书法极为喜好,尤爱王右军墨迹。他以一代帝王之尊,广搜天下右军遗墨。时有佳兴,临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和韵致。他还派宫廷书家临仿成副本,赏赐给卓有功勋的臣下。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即便这样,太宗仍以未见《兰亭序》为憾事。
原来,右军那件若有神助的《兰亭序》,到了隋代,作为重要的传家之宝,被他第七代孙智永,小心翼翼地保管珍藏起来。
智永故去之后,将《兰亭序》传与弟子辨才和尚,和尚对右军这件传世墨宝奉若神明,特意将其隐藏在墙壁的一个洞穴里。李世民听说王右军的《兰亭序》以后,朝思暮想,就派大臣监察御史萧翼,去民间暗访,搜罗此宝。萧翼装扮成书生的模样,前往和尚那里,设法与之接近,纵论书法,谈得很投机。这时,萧翼从随身的行囊里取出几件王右军的书作,供和尚欣赏,和尚看后不以为然说,这些作品并不见佳,自己有一件才是极为得意的精品呢!
萧翼却放着明白装糊涂,不动声色地探询是什么帖子?辨才和尚犹豫了再三,说是王右军的《兰亭序》。萧翼假装不信,和尚就爬上房梁,从壁穴内取出了这件真迹。这时,萧翼审视鉴别作品为真迹以后,立即拿出皇帝的诏书,掠走了右军这件神品。在和尚知道上当以后,悔之晚矣!因此,萧翼立功受赏,官加五品,不仅皇帝赐予他银瓶、玛瑙、珍珠,还有宅院与庄园。
李世民对《兰亭序》真迹推崇备至,命臣下冯承素等人,摹拓而成,所谓下真迹一等的神龙本,又令欧阳询、禇遂良等临仿以传世。据史书记载,《兰亭序》真迹随太宗陪葬在昭陵了。至唐末五代,军阀温韬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偷盗昭陵。但在盗墓后获得宝物清单上,并没发现有《兰亭序》真迹。有另一版本说,《兰亭序》墨宝并未随李世民埋入昭陵,而是埋藏在了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了。唐代皇陵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返,所以唐以后再没人见过这件墨宝。《兰亭序》真迹的下落,至今仍是个未解的谜团,许多学者认为,只有等待昭陵正式挖掘后,才有望一睹《兰亭序》遗墨的风采。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