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简介
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木简一枚(简号Ⅱ90DXT0112③:8),该简下部残缺,长16.5厘米,宽0.95厘米,厚0.2厘米,红柳材质。单面书写,内容是汉律《襍律》内容。最上端圆形墨点表示一条律文的开始,字体为标准的隶书“八分”,末笔具有明显的波磔,是汉隶书法的典型写法。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阅“牍”延伸
法律森严信殊绝
问世间“法”为何物,直教人常相伴随。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人性善恶。人类面对万千世界便会有诸多的欲望,就会产生争执,侵夺他人的利益,如此就需要有规范。这些规范,不论是习惯还是成文的规定,最终形成了法律,这就是人世间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中国古代的法律或者法律思想起源甚早,传说夏代开国国君启,设置“夏台”作为监狱,商代有“汤刑”,西周有“威仪三千”的《吕刑》,可见成文法在我国起源很早。当然出土文献中也有较多司法实践的判例,比如西周金文曶鼎中关于土地买卖的司法纠纷,睡虎地秦简中的《封诊式》中的案例,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各色的司法实践,这些都表明我国不仅具有系统的成文法,而且在早期帝国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司法判决流程。
小篆“灋”字|图源网络
“法”繁体字写作“灋”,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讲:“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许慎将“法”与“刑”放在一起属于训诂学的同义互训,也就是说许慎观念里“法”就是“刑”,触犯了“法”就需要面临着相应的“刑”,这就是许慎对“法”的解释。比较有趣的是,他还提到了“廌”,并说廌是用来碰触不公正之人的。这里的“廌”在后代有一个更通行的名称“獬豸”。相传它是龙生九子之一的独角神兽,它的特异功能就是可以感知到不公正的存在,而且可以用它的角来触碰有罪之人。由此,中国古代的监狱或审判机关都会在醒目的地方放置獬豸,以希望司法公平,彰显正义。
獬豸|图源网络
魏晋獬豸|图源甘肃省博物馆
悬泉置出土的这一枚属于汉律的《襍律》内容,“襍”同“杂”,也就是说涉及面较广,无法统一归类的律文被称为《襍律》。该种类的律文基本是规范普通民众的不法行为,涉及民众聚众赌博、主奴关系、家庭内部关系、损坏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这枚简顶端的墨点标示着律文的开始,这一点与较早的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相同,可见秦汉时期律文的书写格式。这枚简主要内容是凡与他人妻子合奸的参与者、知情者都要被判处“完为城旦舂”的罪名。如果是吏员参与此事,罪行以强奸罪论处,也就是罪行加一等,相应的处罚也要加一等。“其夫居官”下部残缺,推测完整简应为汉一尺,即23厘米,推测简文尚缺十二字。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图源《简牍名迹选·湖北篇三》(日本二玄社出版)
这一枚简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襍律》:“诸与人妻合奸,及其所与皆完为城旦舂。其吏也,以强奸论之。”“强与人奸者,腐以为宫隶臣。”密切相关。对比上述三条律文可知,悬泉简把间接犯罪者也纳入到了“完为城旦舂”的罪名之下,这表明随着时代的推移,该条律文的处罚范围有所扩大,政府对犯罪者的处罚更加严格。另外,此律文还特别规定了政府吏员参与犯罪之后罪加一等的处罚,这也体现了汉代政府对所属吏员“知法犯法”的“零容忍”态度,从而保障政府吏员可以廉洁奉法。
西周金文曶鼎拓片|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1.黄源盛:《中国法史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2.[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7月。3.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编:《悬泉汉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20年12月。4.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