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时间:2014-01-24 08:39来源:西部民俗风情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青海藏区草原

 

青海藏区草原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长江在青海省干流总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14.2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29.6亿立方米。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但它还不是河源。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青海湖 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


  青海历史悠久,小柴旦遗址的发现表明,在距今约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西部已有人类在劳动生息。省境中石器时代文化有拉乙亥遗址,新石器时代有马家窑文化的大量遗存,青铜器时代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的丰富遗迹遗物。青海是中国古代羌人居住生活的中心地区之一,卡约、辛店、诺木洪等文化都是羌人创造的文化,其他考古学文化与羌人及其祖先也有密切关系。


  传说舜的时代,曾将三苗流放到羌人聚居区三危之地,后融入羌人之中。据史载,约战国初秦厉共公在位时(公元前476-公元前443 年), 羌人无戈爰剑被秦掠去为奴,后逃回河湟地区,将从秦人那里学得的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广大羌人中,羌人很快兴盛起来,无戈爰剑的后代世袭作羌人部落联盟的首领。秦献公时,河涅羌人向今四川、甘肃、西藏、新疆南部等处迁徙,形成许多新的种落。秦孝公曾派太子驷率领包括河湟研种羌首领在内的戎狄92部落酋长朝觐周显王。秦始皇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年), 修长城以界西羌,西羌势力在继续发展。汉代以前,青海羌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兼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汉以前的青海


  青海历史悠久,小柴旦遗址的发现表明,在距今约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西部已有人类在劳动生息。省境中石器时代文化有拉乙亥遗址,新石器时代有马家窑文化的大量遗存,青铜器时代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的丰富遗迹遗物。青海是中国古代羌人居住生活的中心地区之一,卡约、辛店、诺木洪等文化都是羌人创造的文化,其他考古学文化与羌人及其祖先也有密切关系。


  传说舜的时代,曾将三苗流放到羌人聚居区三危之地,后融入羌人之中。据史载,约战国初秦厉共公在位时(公元前476-公元前443 年), 羌人无戈爰剑被秦掠去为奴,后逃回河湟地区,将从秦人那里学得的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广大羌人中,羌人很快兴盛起来,无戈爰剑的后代世袭作羌人部落联盟的首领。秦献公时,河涅羌人向今四川、甘肃、西藏、新疆南部等处迁徙,形成许多新的种落。秦孝公曾派太子驷率领包括河湟研种羌首领在内的戎狄92部落酋长朝觐周显王。秦始皇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年), 修长城以界西羌,西羌势力在继续发展。汉代以前,青海羌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兼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段。


  汉初,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羌族游牧部落有数十个,羌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主 要从事狩猎及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因北方匈奴强大,故河湟羌人臣服于匈奴。原居河西走廊的月氏人遭匈奴攻击后被迫西迁,少部分逾祁连山南迁到湟水流域与羌人杂居,史称湟中月氏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镇压河湟羌人起义,汉军深入河湟,西逐诸羌,并置护羌校尉,统领河湟羌人事务(见李息、徐自为平羌)。神爵初,汉宣帝遣后将军赵充国镇压青海先零羌等羌人,汉军采取打击先零、安抚罕 · 羌的策略,使羌人归附,置金城属国,安置降羌。汉军在湟水流域罢骑屯田,扩大了金城郡的属县,使河徨地区纳入西汉的郡县体系之中。(见赵充国平羌、赵充国屯田)


  汉平帝(公元前1-公元5年)时,王莽在今青海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设西海郡 ( 治龙夷,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 ), 强行迁徙内地刑徒和百姓赴西海地区居住,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王莽末年,西海郡因羌人反抗而废弃。


  东汉时,青海地区的羌人多次参加反抗东汉统治阶级的起义,朝廷在今青海地区设置的郡县极不巩固。 东汉时的羌汉战争前后持续了100 多年,声势浩大,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统治根基为之动摇,羌汉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帝建安中(196-219 年),东汉


  在湟水流域新置西平郡 ( 治西都县,在今西宁市 ), 领4县,加强了对青海东部地区的控制。 (见东汉羌人大起义)


  两汉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趋于频繁。接连不断的羌汉战争使许多羌人被迫内迁、西迁和南迁,大批内地汉人通过从军、屯垦、任官、移民等形式进入或长住于青海地区,民族间交错杂居的局面逐步形成。两汉在青海东部湟水、黄河两岸实行军屯或民屯,并逐步扩大屯田规模,戍卒和内地移民把较先进的生产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和作物品种等不断带人青海地区,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出现了使用铁器、施行农田水利等现象,这是青海农业发展史上的进步 (见曹凤屯田、侯霸屯田、上官鸿屯田、马续屯田) .两汉时,青海水陆交通得到开拓性的发展。羌汉战争中广泛使用木车,黄河、湟水上出现古渡、桥梁。东西横穿青海境内的羌中道 (亦称青海道), 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当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被阻隔时,便可绕道羌中道,使中西交通仍然畅通。邮驿事业开始得到发展,西汉时青海出现当地最早的邮亭,驿路东通金城 (今甘肃兰州西), 西通环海,北连河西,南至黄河流域 (见汉代河湟邮驿) .在河湟地区交通线旁的高山上和环湖地区建有障亭燧,一有军情,烽火相通,在军事活动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青海省最大的林场玛柯河林区
  • 化石证明:北极狐500万年前起源于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多个文化层细石器遗址
  • 青海治多参雄尕朔遗址:助复原青藏高原细石器遗存
  • 黄河源头的生命之殇
  •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的摇篮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