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河北最密集的“出租”村杜家台

时间:2014-03-05 08:51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吴永隆 点击: 载入中...


  从北滨河路金岛汽车公司东边小道,或者从盐场路生物研究所对面约100米的地方,深入向东幽深的砖石路,都可以抵达一个叫做杜家台的地方。


  每栋四五层的小楼,间间被分离开来的出租屋,还有楼与楼之间密布的商业服务体系……在城市的繁华与高楼之间,在一个个城市追梦人来了又走了的匆匆步伐中,杜家台,用自己十余年的“出租”生活,一路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见证着那些和这里有过“交集”的人们的奋斗历程。


  杜家台,离开了还会想念的地方


  在兰州这个“两山夹一河”的带状城市,对于城市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显得格外重要。在城市不断伸腰拓展的浪潮中,曾经处于城市边缘的黄河北区域,一幢幢高楼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拔高落地。


  杜家台,这个曾经以灌溉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地方,如今也在其周围不断兴起商业小区、会展中心、甘肃大剧院等城市配套设施。


  如今,被一个个时尚建筑包围起来的杜家台,显得格外“神秘”,无论从那个小巷道进入,映入眼帘的,除了那些大多用来出租的房屋外,台球厅、澡堂、商店、饭馆、理发店等一个个小有规模的商业体沿着小巷分布开来,因为有很多外来人员的存在,傍晚下班后的时间,是这里最为热闹的时刻。


  176户房主人,外来人口3500人,常住人口300多人,这一组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是杜家台以“出租村”为代名词的最好印证。在这个庞大的社区里,不断有人从这里搬离,也不断有新人背着铺盖卷走进这里,在来来去去的步伐中,杜家台的出租“情结”,给到过这里的人们特殊的记忆。


  “杜家台,一个离开了,又很怀念的地方。”28岁的通渭小伙刘洋曾有过在杜家台六年的出租生涯,如今,虽然在兰州有了自己的房子,也成家立业,但一有空闲,他都喜欢去杜家台看看曾经的老房东,还有老朋友,吃吃曾经钟情的小饭馆美食,在回味的美好里“邂逅”杜家台。


  2007年的那个夏天,一心想留在城市打拼事业的刘洋,刚迈出大学的门槛,就背着铺盖卷儿住进了杜家台。“房租便宜,距离城区近,出租房屋多,可选择余地大,坐公交车也方便……”这些都是吸引刘洋住下来的地方。


  就这样,房东提供给刘洋顶层拥有大阳台、有防盗门、厕所和自来水等设施的朝南15平米小屋,虽然这里冬天没有暖气,只能依靠电褥子和电暖气取暖;虽然这里房屋空间狭小,做饭起居都在一个屋进行,顶层房屋冬天格外寒冷,夏天异常闷热……但就是这样的空间,见证着刘洋的城市成长之路,陪伴他度过了立足城市最为艰难的几年时光。


  由于从事网络营销业务,和居住在杜家台的很多人一样,刘洋早出晚归,但每当回到出租屋的时候,往往是他最为踏实开心的时刻,“呼朋引伴,备上自己烧制的几个小菜,坐在宽大的阳台上喝酒聊天,放几首自己喜欢的音乐,细细品味,或者跑到楼下的台球厅,彻彻底底的打上几盘台球……”这些曾经拥有过的时光,都成为刘洋最美好的记忆。


  如今,当重新置身杜家台,刘洋显得熟悉而陌生,那些曾经还空着的地方,都建起了新的出租房,北滨河里一带生长杂草的大片区域,如今已被城市的时尚建筑取代。这种变化,使刘洋深刻感受到城市发展的魅力,他的内心深刻地明白,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杜家台,这个曾经他居住过的地方,与眼前的这些变化相比,要逊色许多。


  刘洋说,杜家台就像自己的第二故乡,永远是那么亲切,他之所以怀念这里,是因为他很感恩和珍惜自己曾今吃苦的那段在出租房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有了他今天的进步与成长。


  坚守,娃娃在城里上了学


  早在16年前开始,来自会宁的周建业就来到兰州打工,那时,进城对于周建业一样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是一件新鲜而有体面的词语。


  就是冲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虽然打工的生活充满艰辛,但周建业留在城里发展的愿望,一直没有动摇过。16年来,他从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子,成为拥有两个孩子的父亲。


  由于从事泥瓦匠的重体力活,周建业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鬓间也增添了不少白发,但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笑容,周建业说,他这辈子做的最值得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都接到城里上了学。


  周建业是杜家台最早的一批出租房居住者,在他带着妻子儿女搬进杜家台时,“很多房东还未将楼建起来,很多地方都是空地,还未晾干的房屋格外潮湿阴冷,墙面油漆很多地方只掉皮”,但这样的环境,周建业已经很满足了,“每天下班能够吃上妻子的一口热饭,还能看到孩子,一家人在一起”,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住在杜家台的十年光景,周建业一家四口先后搬过几次家,但始终没有走出过杜家台,“无非就是挪个采光好的,房子大点的地方”。


  穿过一排排间距不是很大的巷道,不知拐了多少个巷口,终于到达周建业一家居住的出租屋,周建业掏出事先准备好的钥匙,熟练的打开门,沿着窄小的楼道行至三楼,七八个房门沿着过道一字排开,楼道内堆放的煤炉,还有一些洗脸盆、衣架之类的杂物,掀开一个黑色棉布门帘,周建业把记者让进了屋。


  只见不足十平米的屋内,一张双人床依窗而设,除了一台旧式彩色电视外,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家具。在隔壁另一间出租屋内,周建业的妻子正在烹制一家人的午餐,做饭的水蒸气在屋内蔓延开来,屋子的一角,搭建着一张高低床,周建业的儿子和女儿,就居住在这间卧室和厨房共用的房间内。


  “以前一家几口挤一间房,现在孩子大了,就另租了一间,但还是没个落脚的地方。”周建业不好意思的搓着双手,把记者让在床上坐了下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周建业依靠自己的瓦工手艺,妻子打零工,共同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供给着儿子上了小学五年级,女儿也上了二年级。让两个孩子享受城市优质教学资源的梦想,正在周建业的坚守下变为现实。


  “我们大人苦点没啥,就是希望娃娃们多学点知识,别走我们没文化吃苦的老路。”周建业说,这也是他将一家人接到兰州生活的初衷。而为了自己的这个决定,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以前孩子小,上幼儿园需要接送,妻子闲在家里照顾,而那时间自己的工资也不是很高,而且很难保证每天都能揽上活儿”,一个人养四口人,生活难免紧紧巴巴。


  如今,随着技艺的娴熟,以及业务的拓展,周建业和多家家装或建筑公司都有长期的业务往来,每月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月工资也在5000元以上,加上妻子打工的贴补,日子过得要比以前好许多。


  谈及未来的打算,周建业说,他希望一双儿女将来有出息,彻底扎根这座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梦想,在这里“开花结果”


  在杜家台,有一家这样的发型店,顾客不单单是这里居住的人们,每天,都有从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榆中、西固、定西、西宁等地的老顾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穿过杜家台小巷光顾这里,剪上自己心意的发型满意而归。


  这家发型店名叫恒鑫造型,该店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气,还要从店主人马亮的创业经历说起。


  其实,身穿格子哈伦裤、休闲夹克,一脸大男孩气又不失时尚成熟的马亮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杜家台“老租客”,杜家台出租屋8年的出租屋生涯,一路见证着马亮学艺、工作、娶妻生子、创业等多个历程,属于马亮的梦想之花,正在杜家台这片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门前两盆泛着绿色的发财树,店里以绿色树叶壁纸装点的墙壁,还有先进的大型烫发机,店面内播放的流行歌曲……都将马亮的理发店装点的格外清新明快。虽然是节后刚刚开门,但光顾小店的客人一点也不少,热情大方的马亮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剪刀,一边讲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刚来兰州学习理发技术时,我就来到了这里,一个十平米的房间,月租100元,现在同样的房子,租金都翻了3倍。”马亮说,从学徒到发型师,从以前的单身打拼,到如今的娶妻生子,杜家台一路见证着他的成长进步,如今,他和妻子、女儿已经告别了先前窄小的房子,如今住进了100多平米的套间,由于长期租住,“好心的房东一直没涨过房租,租金一直保持在1000元,上门剪发的也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和流动人口”,对于杜家台,马亮有着太多的感激。


  “一方面为了照顾刚出生的孩子,一方面的确感觉到以出租为主的杜家台,由于很多流动人口的聚集的确存在很大的商机。”谈及开理发店的初衷,马亮说,自己曾在兰州某知名的发型店做高级发型师,并兼任技术总监,月薪7000元以上。


  在发现杜家台蕴藏的商机后,马亮拿出自己积攒的4万元积蓄,租店面,购买发型设备,装修店面,不久后,承载着马亮创业梦想的恒鑫造型店红红火火的开张了。


  “很多以前的老顾客都带了过来,由于推出了低价优惠措施,一月后理发店净收入就达到1万元。”这些市场所释放出的信号都让马亮喜出望外,从去年6月开业至今,马亮发型店的收入已经达到6万多元,谈及未来,马亮说在做好店面的同时,他希望多带些学徒,在积累客源的基础上不断扩张店面规模,以连锁经营的方式,使自己的发型店遍布兰州的大街小巷。


  当结束一天的忙碌,望着夜晚杜家台每一个窗户中亮起的点点灯光,马亮的内心格外踏实,这个叫做杜家台的地方,给了他太多发挥自我才华的平台,但马亮内心深刻的明白,在城市不断扩展的今天,曾见证了他成长的杜家台,也在不久将被拔高的大厦所替代,但到那时,他一定会怀念杜家台,就像想念自己的故乡一样。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