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室里的同学太吵了,我又喜欢静,整天和他们在一起都烦死了,精神就要崩溃了,哪位高人有高招,帮忙指点一下迷津?”“大学寝室室友有可能偷了你的钱,怎么办?”如今,在微博、微信里会发现有不少大学生发帖求解决寝室问题的方法。一则调查显示,仅四成90后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90后的大学生对寝室情谊越来越淡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兰州各大高校中,一些辅导员表示,寝室矛盾也越来越凸显。许多学生可以和任何人打得火热,但和室友却形同陌路。记者 许丽
现象:寝室室友有时像“容器人”
大学宿舍,一般是4人一间,多则6—8人。然而在这个“小天地”里,处理起彼此关系来,也让不少大学生直呼“太复杂,伤不起”。在兰州一所大学担任辅导员的何健峰说,在他的学生中,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有不少,经常有学生来找他反映问题,要求调换宿舍。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卫生习惯、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的。
“大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金融专业的孙威细数着自己和身边人遇到的寝室矛盾:有人喜欢深夜淘宝、看电影,电脑屏幕的光会影响别人睡觉;有人走路时爱跺脚,敲门的声音特别大,或者用脚踢门;有人睡得太晚,有人起得太早,有的同学脚臭,有人则晚上睡觉会打鼾;有人会质疑平摊水电费的数额,有室友在暗中是学习上的竞争对象,互相较劲……
有时候,常常被外界景仰的“学霸”在寝室里也会成为被讽刺的对象。兰州城市学院的吴旭波说,每当自己背着书包去学习时,被哪个同学撞见,对方就会用奇怪的语气说“又去自习啦”。“这让我感觉很别扭,他自己不去自习,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去上自习。”吴旭波说。
就是在这些细小的争端中,不少人逐渐习惯不再对室友交心。在西北师范大学张静雯的印象中,寝室同学关系还不错,也偶有“卧谈会”,但聊天的话题仅限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即便是这些“形而下”的方面,她也会谨慎地“不去涉及价格”,因为大家消费观不同,稍不注意就会攀比。而人生理想和目标、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感触,则都属于“绝对不会聊的内容”,因为容易引起利益冲突。
“寝室聊天都是聊八卦,不会说掏心窝子的话。”在张静雯看来,最典型的“掏心窝子的话”,就是自己对未来的计划,这是聊天的禁区。她经常想,寝室同学关系有些类似日本学者所说的“容器人”:人就像是透明的玻璃罐一样,不断接受外界的信息,但内心世界却是封闭的,人与人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如果试图走进对方的内心,两个容器就会发生碰撞。
卫生:让寝室成了“重灾区”
“刚进门就被吓到了。”某高校辅导员一次下寝室检查时说道。刚打开门,一股异味迎面而来,混杂着方便面、香烟、汗臭的气息,让辅导员瞬间掩鼻,面容错愕。一眼看去,各种杂物尽入眼底,床上、书桌上衣物随意放着,各种废纸屑、塑料瓶、可乐瓶、烟头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一盒刚吃完的方便面放在了角落。“以前认为男生寝室会比较乱,但是没有想到这么乱。”
事实上,男生寝室关系一般会比较和谐,但是很多时候,生活习惯等问题会让寝室成为“重灾区”,其中卫生问题是首因。有的学生喜欢在寝室吃东西,有的喜欢抽烟,有的不喜欢洗澡,有的喜欢随手乱扔纸屑,但可惜没什么人喜欢搞卫生。
“寝室卫生总是没人打扫,跟他们说过几次了,但是都没人听。”宿舍“舍长”李文卿说道。他们寝室总是有人有随地乱扔纸屑的习惯,有时拿卫生纸擦下书桌凳子什么的就随手丢弃了,但没有及时打扫。还有一些同学很长时间都不换洗一次衣袜,直到发出很强烈的异味就挂出去“自然风干”,或者很简单地用水浸泡一下罢了。更有甚者,有些室友嚼完口香糖等随口就在寝室吐了,有时候进寝室还有可能不小心踩到。作为宿舍“舍长”,李文卿曾经督促过舍友,但收效甚微。“这种事说了几次,也不好怎么说了,只能自己默默打扫干净,毕竟都是一个寝室的。”
寝室出现“邋遢大王”,有的寝室订立了寝规,规定寝室人员必须遵守相互的约定。这一招令有的寝室有所改善,有的不仅没效果,反倒影响了同学关系。
关系:“两两抱团”关系伤不起
除了卫生状况的不尽人意,有时宿舍还会出现不融洽的舍友关系,尤其是在女生宿舍,由于性格、脾气、习惯的不同,很多舍友之间也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互相打起“冷战”。兰州交通大学的蕾蕾同学这样描述:“我们宿舍有两个女生比较内向,平时独来独往,上课、去图书馆都不会跟室友一起。我和另外一个同学爱热闹,所以和她俩交流少,各干各的,我不喜欢死气沉沉的生活。尤其到了意见不合的时候,大家可以连续几天不说话。”也有部分同学表示,宿舍里有的同学总是表现得很强势,爱出风头,又很自我,虽然室友不会当面提出不满,但渐渐地会刻意疏远。
当矛盾升级,有少数宿舍的同学关系破裂,撕破脸皮甚至动手。一位名为“妮雅”的大学生网友发帖抱怨室友总是在其他人准备睡觉的时候把音乐声音开得很大。“我们都要上床睡觉了,叫她戴耳机看电影,她居然说戴耳机没家庭影院的效果!室友多次好言相劝,而她却置之不理。”一位宿舍同学决定“以牙还牙”,在这位同学白天睡觉的时候故意放音乐。“最后两个女生有近一学期都没说话,平时见面也是装作互相不认识,就为了这点小事,想想也挺不值当的。”蕾蕾说。
“出现问题后,双方都不愿意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导致关系破裂,形同陌路,从此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井水不犯河水’。”蕾蕾这样看待室友之间的现状。此外,还有不少宿舍内部“两两抱团”。关系好的处在一起,看似比较合理,但抱团后容易排挤其他人,少了许多和别的同学交流的机会。
原因:缺少交流积累矛盾成心病
室友相处之久,相处之密,一方面让大家彼此十分熟悉,另一方面也将个人的缺点放大化。责任划分的不明晰,就是个普遍问题,如同导火索,致使愤怒的情绪爆发。“室友之间不和,我觉得往往原因有三:一是沟通较少。平时虽然一个屋檐下,相互进行的互动却很少,交集和圈子不重复;二是个别同学一直以来没有形成正确的与人相处的能力,独生子女那种自我为中心,往往在上了大学之后没有收敛,在碰壁之后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三是大学班级集体感普遍不强。由于大学选课比较自由,辅导员也只是指点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较少有直接进行动员的活动。”大四学生刘颖说。
“我认为,大学本该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大部分人经过学习,具备了为人处世的能力;而极少数人,仍处在封闭的自我空间里。其实大家都本性善良,只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而被同学们隔绝或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被封闭太久的人,往往不堪于自己的缺点暴露于阳光之下。于是一些同学无心的调侃,就成了他犯错的导火索。这种环境并不是在大学多组织几次集体活动就能够缓解的。我们需要的是宽松的教育体制,开明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心理治疗。”刘颖说。
刘颖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时有发生,但大家都喜欢憋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等到说出来,已经是“忍无可忍”,近乎争吵了。“有时室友借了钱,一直不还,虽然知道室友可能是因为忘记而不是故意不还,但是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而我也不好意思开口要,显得太小气。久而久之就积累了矛盾,对室友有些疏远了。”还有学生反映,室友喜欢不经允许就拿自己的东西,心里十分不悦。但是记者发现,遇到此类情况,大部分同学是选择生闷气而非积极地沟通交流,结果心里的疙瘩越结越大,为日后埋下了不和谐的种子。
不少大学生认为,大学过得舒不舒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友好不好”。同住一室,朝夕相处,一旦宿舍关系尴尬,整个大学生活就会不尽如人意。“宿舍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做不好这门“功课”,会大大降低个人综合能力的“分数”。
解决:需要家庭、社会等群策群力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从事多年高校辅导员职务的胡静也有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学生之间相互嫉妒、挤兑,“说得好听是竞争意识,其实是失去了公平竞争的责任感。”在她看来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确有偏离的趋势,“自我意识是什么?是自私,还是自我履行责任意识?是简单的不择手段的维护自我利益的意识,还是有自我承担能力、勇于负责任的意识?”她觉得,这也许是被功利性的教育影响过深的结果。“自我意识和换位思考不是对立的,在明确自己权利的时候,还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胡静说。
“崇尚自我、以自我为核心,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只有在乎自己,才有可能在乎他人。”胡静说,“但是,如果过于在乎自己,就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每次面对学生调换宿舍的请求,胡静基本上都不会同意。“我不赞同换宿舍,你在一个宿舍待不了,去另一个宿舍还是待不了。换宿舍没法解决问题,关键是对群体生活的认知要提高。”
高校团委书记刘浩觉得,身边凡是人际关系处理比较得当的,大多是性格不那么要强,又懂得一些交往技巧、能够迁就别人的同学,他们喜欢帮助别人,经常借人课本、帮人取快递。他认为,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其实是社会的缩影:更注重社会契约,更有维权意识。“整个社会的阶层分化,异质性的凸显也反映在大学生的交往之中,这种改变是必然的。”而对此,刘浩则觉得,学生需要接受更多人文学科、伦理学方面的教育,需要全面地培养心智,不能光有智商,要同时有情商。而现在学校一些化解矛盾的措施却难以有效和深入,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但问题出在多种原因上,也不能把责任全归咎到学校这一个社会链条的环节上,需要家庭、社会群策群力,输入正能量。”刘浩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