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这样一件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谜团颇多。其中关于宋六陵被盗的时间,历史上就很有争论,共有丙子年(1276年)、戊寅年(1278年)、癸未年(1283年)、甲申年(1284年)和乙酉年(1285年)等多种说法。
1279年,南宋灭亡。没过多久,宋六陵就被盗掘。丙子年、癸未年和甲申年的说法是从一些诗作描述中推测的,元代陶宗仪和清代全祖望等学者认为在丙子年。对此,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礼指出,陶宗仪、全祖望等人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对此次被盗记述最早、最为具体的是宋末元初人周密,他在《癸辛杂识》中有多处记述,而这些记述的又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周密乃南宋遗老,对故国皇陵应当比一般人为关心,他虽非身历其境,却是当代人记当代事,在时间上的记述不太会发生较大的误差。何况周密长期住在杭州,有机会目睹了盗陵人的“互告状一纸”,而其中对盗陵的日子记得非常确切,应该说这是最可信的。此外还有一些旁证材料可以佐证。所以,何忠礼教授认为杨琏真伽盗掘宋六陵发生在乙酉年,即1285年,当是确凿无疑的。
南宋帝后遗骸归葬何处
宋六陵被盗掘后,南宋帝后遗骸的处理结果,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事情,有守陵使罗铣即原地掩埋、绍兴义士唐珏盗骨葬于兰亭天章寺前、宋太学生林德旸盗骨葬于东嘉等不同说法,到元末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时已难辨是非。
这些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唐义士和林义士的事迹。在杨琏真伽盗掘宋六陵时,绍兴义士唐珏偷偷用其他的骨头调换了除宋理宗以外的骸骨,把他们葬在兰亭附近的天章寺前,六陵各为一函,每一陵种上冬青作为标识,并作《冬青行》二首。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宋太学生林德旸,扮作乞丐,身背竹筐,手持竹夹,碰到有用的东西就以夹投入筐中。他又以银子贿赂西域僧人,终于收得高、孝两朝骨,分为两函,归葬于东嘉(今温州)。他也种上以冬青作为标识,也作内容与前相似的《冬青诗》二首来记这些事情。
何忠礼认为,所谓“冬青义士”之说,不仅事迹雷同,诗文相似,而且内容破绽百出。如宋理宗从殡葬至陵墓被盗,相隔仅20载,说他的尸体如生是很可能的,否则就不会有盗贼“倒悬其尸”、“沥取水银”之事发生。既然如此,不知唐珏、林德旸怎么获取他的遗骨?宋六陵遗骸部分为杨琏真伽所盗,被他埋于杭州镇南塔下,有一部分由南宋守陵官罗铣收集起来火化,这是合乎情理的。元末一些汉族士大夫,为寄托亡国的哀思,故意安排时间,设计情节,创作了“冬青义士”的故事。到了清朝初年,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元代相似,于是“冬青义士”的“义举”更是不胫而走。
南宋帝后到底是薄葬还是厚葬
南宋皇陵建于绍兴,最初只是权宜之计,孟太后暂厝宝山有“愤激三军之心,不绝中原之望”的功用,而且孟太后、宋高宗等有遗诏要求葬事不要奢华。那么,南宋帝后到底是薄葬还是厚葬?
有人认为,南宋王朝除孝宗外,没有一个皇帝真心想收复失地,重返汴京的。因此,“攒宫”很可能是一种政治上的“烟雾弹”,掩人耳目而矣。如果这样,薄葬也未尝不是一种“烟雾弹”。
据史料记载,杨琏真伽等人盗掘宋六陵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金玉财宝。第一次盗掘,他们“割破棺椁,尽取宝货,不计其数”,第二次盗掘,他们“劫取宝货,毁弃骸骨”。《元史·释老传》对杨琏真伽所获的赃物作过一个不完全统计,在对以宋六陵为主的盗掘中,杨琏真伽“攘夺盗取财物,计金一千七百两,玉带九,玉器大小一百有一,杂宝贝百五十有二,大珠五十两,钞一十一万六千二百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六陵中的随葬品还是十分惊人的。
另外,有记载说,南宋嘉定三年八月会稽大风,毁坏攒宫陵殿宫墙60余所,陵木3000余章。当时,陵墓还只有三个,一场风灾,就使宋六陵的损失如此惨重,可见宋六陵的地面建筑也是相当繁芜奢华的。
绍兴文史研究专家娄国忠指出:“南宋一朝共153年,宋六陵埋葬的6位皇帝,生前在位时间达148年,几乎是南宋历史的全部。而宋六陵长达100多年的营建史,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部南宋的兴衰史。”从中不难看出宋六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