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尤喜夜读。
夜晚读书,最能安抚心情,安妥灵魂。
四时景有不同,心境自然也不尽同。夜读亦然。
春夜只合沉醉,不宜读书。
春宵一刻,价值千金;月明花香,时时袭人;池塘蛙鸣,声声入耳……美景如此,已然乱了心旌,不及消受,便是书中自有天堂,何似此时人间!
从语境上看,所谓的"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也在春夜罢?其实,如此夜读,不过是古时读书人的一种美艳理想罢了,不可当真--试想呵,红烛摇曳,灯影迷离,美女在侧,眼波流转,话语温柔,呵气如兰,纤纤玉指,时挑灯花……那书生此时若能静下心来,潜心攻读学问,用《我的兄弟叫顺溜》中三营长的话说,"我不信了你的邪才怪"!
夏夜苦也!酷热已是难当,蚊虫又来捣乱。这般心绪,如何开卷?因之,夏夜也可忽略不计。
秋风乍起,黄叶满地,北雁南飞,旅人思归--秋天本是怀人节气,思乡时刻,原只应长亭送别,"夜雨寄北",最不宜读书。我却以为,此时若读"西厢",读"红楼",读古诗十九首,读"孔雀东南飞"……必定古今情通,人书合一,距离宝黛钗的悲剧最近,距离张生、莺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最近,也距离刘兰芝、焦仲卿的"永恒的爱情"最近……
夜读,数冬夜最会"疼人"!
大雪封门,路断人稀,天色向晚,早早收拾一毕,三杯两盏热酒下肚,或拥炉而坐,或拥被而卧,不读经史,不读政治,只读闲书;一册在手,或"水浒",或"三国",或"聊斋"--可与鲁达对饮,可向孔明讨教,也可以与妖狐相亲……
夜读至此,岂不快哉!
致安妮宝贝
那晚挑灯夜读,直到凌晨1时多。夜读本来是我最为"拿手"和喜欢的阅读方式,尤其是在窗外寒风啸聚、雪落无声的冬夜。但年来因为网络的牵绊,我与夜读暌违既久,如今似乎已变得意兴两阑珊。但我常常非常渴望与夜读的重逢和拥抱!
读的是安妮宝贝和她的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
以前我对安妮宝贝的印象不深,只是偶尔在《读者》文摘杂志上读过她的一篇两篇短文。约略知道,这无非又是一个衣食无忧的都市白领在那里无病呻吟,兜售她的--红酒、咖啡,或者抽烟、失恋、颓废--"小资情调".有其行文的细腻、敏感和不羁的风格为证。
那晚一口气读了安氏的三个短篇:《告别薇安》、《七年》和《暖暖》。本来并不困倦,却读得很累,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兴趣。我自度能够读得懂鲁迅的隐晦曲折,读得懂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但却好像有点儿读不懂"安氏语文".
其一,叙事风格过于"意识流",有时给读者如我一种前后不搭界儿的感觉。
其二,语言的"镜头"切换太快,有点电影中"蒙太奇"的意思。
其三,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遭际基本如出一辙,故事情节也相差无几。
其四,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些牵强附会(我知道,这也许并非安氏不会用、不"讲究",而是有意为之,故意"讲究"成这个样子的),常常让人一头雾水。
当然,安的小说虽然有些晦涩,但却是洗练的、"流动"的、漂亮的,至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甚至从中读出了都市人们的沉浮、挣扎和无奈,也读出了一点忧伤,一些感动。这也许正是安能够赢得众多年轻读者青睐的根本所在罢。
就像一条悠长的河流,安妮宝贝的"内心"深处尽管暗流涌动,有些喧哗,但"水面"上却至少是平静的、安详的。这一点远比那些所谓的少年天才作家高出一大截儿。天才少年们不过写了几页专门哄骗少男少女的"天书",就敢以大师自居,动辄翘着二郎腿对别人指手画脚,甚至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丰碑式的人物鲁迅、冰心等都不屑一顾,狂妄得失去了做人的最基本的理性。历史将会证明,这一另类"逆流",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最终恐怕连一朵小小的浪花也做不成,充其量不过一堆很快就会破灭的泡沫而已。
记得去年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在世界着名学府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曾呼吁商人们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大意),但愿这句话也能给那些从事人类灵魂工程的建造者们一些启示。包括那些从事另类写作的人们。
读安妮宝贝读出了这么多散乱的思绪,是我没有想到的--如果要怪,只能怪那本据说已畅销多年的《告别薇安》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