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闷热,婆婆带着宝宝回乡下去了。周五下班,我催着爱人去看宝宝,好几天没见,想念得紧。赶到乡下时,天色已经渐暗。老屋是个四合院,婆婆在院中央种的蒲瓜爬满了藤,绿绿地撑开了一片天地。晚饭,就在这片绿色天地里吃上了。
婆婆有一口没一口地喂着宝宝,说回到乡下真好。空气新鲜,夜风吹吹透心地凉爽;还有蛙声蝉鸣伴着入眠,睡眠质量也好。这几天晚上,宝宝的睡眠一觉睡到大天亮,不哭不闹;她也睡了好几晚的安稳觉。
正在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听到宝宝“咦”了声后,忘记吃婆婆送到他口的米饭,挥舞着小手,挣扎着去捕捉一个微弱的亮点。是萤火虫!它就在我们头顶缓缓飞过,绕着蒲瓜棚一圈,又折回来,在微暗的夏夜,看到这舞动的“小精灵”,不但让宝宝感到新奇,也让我童年的记忆开闸了。
记得儿时的夏夜,吃过晚饭后,我就会拿着透明的玻璃瓶,和大自己没几岁的姐姐跑出家门,去捉萤火虫。吹吹山风,说说孩子间的话,我们的脚步就会在小溪旁,菜畦边,田坝上驻足停留,因为这些地方就是一闪一闪发光的萤火虫最多的。
一只、两只、三只,小心翼翼的把捉回来的萤火虫放进玻璃瓶里,瓶子里便透出黄绿色一闪一闪的光来了,而且虫子越多玻璃瓶就越亮。我会把装着这些“小精灵”的玻璃瓶房子蚊帐里睡觉,感觉那点点光亮甚至让我梦到了漫天飞舞的飞天,摆弄着曼妙绝伦的身姿。
等年龄稍大后,学了个叫“囊萤夜读”的成语,得知晋朝有个叫车胤的书生,好读书却家境贫寒无钱买香油点灯,在夏夜就到野外捉萤火虫装进透光的袋子,通过微光看书学习,并且学有所成,就是该成语典故的由来,就更加喜欢上了这些能发光的“小精灵”.
我童心大发,放下手中的饭碗,拉上爱人一起捉起了萤火虫。当萤火虫放在宝宝小小的手掌上,看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盖在萤火虫身上,光线被遮盖,放开手指,微弱的光又重现眼前,宝宝兴奋异常,“依依呀呀”地要求我们帮他再捉几只萤火虫。
爱人抱着宝宝,我拿着玻璃瓶,走出家门去捉萤火虫,而婆婆则端着宝宝还没吃完的饭,跟在后头。一只、两只、三只,玻璃瓶越来越亮,宝宝的眼睛越来越亮;一口、两口、三口,饭碗里的米饭越来越少,宝宝的肚子越来越饱。宝宝“咯咯咯”的笑声带着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我们今年夏夜的快乐“星星点点”而且“萤光成束”.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