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2)

时间:2014-06-01 08:26来源:第壹军事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不过,此时的清政府,拼命收权,把行政权收到满人手里,把地方的权力收到中央手里,大错已经铸成,在各地发言权最大的立宪党人都很愤怒。即使武昌起义不成,人心已散的大局已定,革命只是往后推迟一些时日而已。当然,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清政府如果能因腹地的兵变而起了警觉,吸取教训,及时改弦易辙,也许还有救。等到了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响应之际,政府再废掉皇族内阁,宣布立宪,甚至摄政王也煺位,就什么都晚了。历史,已经不给清政府机会了。历史不给清政府机会,但是却给了袁世凯机会。只是袁世凯的机会,也不见得像某些史学家讲的那样,一点变数都没有。


  革命的第四个拐点,出现在1911年11月7日凌晨。在此之前,北洋第六镇统制(师长)吴禄贞已经跟同情革命的士官同学现任第二十镇统制的张绍曾,以及第二混成协协统(旅长)蓝天蔚商量好,准备合力在北方发难,推翻清王朝。当时,北洋六镇一半左右的兵力调往武汉前线,这叁人掌握的武力,已经是剩下北洋军的一半,再加上已经起义的山西阎锡山的力量,如果真的闹起事来,朝廷大概还真就完了,北方也成了革命党的天下。在前线的北洋军,如果闻听后方起火,腹背受敌,军心肯定维持不住。那么,革命后的天下,多半轮不到袁世凯当家。当然,北方的革命党人,是否能听孙中山的招唿,也不好说。但不管怎么说,历史肯定不会是今天看到的那个样子了。可惜,那个石家庄火车站的凌晨,把一切都改变了。这天早上,吴禄贞的卫队长马惠田带人刺杀了自己的长官,还残忍地割下了头颅去请赏。吴禄贞一死,反革命的势力气焰大涨。张绍曾撑不住了,只能离队而去,不明就里的蓝天蔚也被部下出卖,不得已被倒向清政府一边的张作霖逼得出走大连。刚刚还令人兴奋的大好革命形势,旋踵就烟消云散。其实,在吴禄贞被刺之前,有同志曾劝他把卫队换上自己的人,至少多带几个信得过的人在身边。显然,这位号称士官叁杰的吴禄贞过于自信,过于自信自家的魅力,就是不肯,干这样大的事,卫队一干人连同队长,居然都是前任留下的旧人。当时吴禄贞遇刺时,身边一个可靠的卫士都没有。如果吴禄贞稍微有点警惕性,小心一点,刺客得不了手,整个的大局,就会变个样子。


  革命的最后一个拐点,出现在1912年1月16日。尽管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就差袁世凯最后逼一下清朝的孤儿寡母,即可以大功告成了。当然,袁世凯也就可以做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顿了。然而,此时的北方革命党人却并不买孙中山临时政府的账,不认可南北和谈的结果,依然策划刺杀袁世凯,力图以革命的方式,彻底推翻清室。所以,就在1月16日的清晨,刚刚上完早朝,跟隆裕皇太后和小皇帝溥仪摊牌的袁世凯,遭遇到了革命党人的暗杀。在东华门附近,埋伏好的两组人马掷出了用炼乳罐头装的炸弹,虽然炸弹威力强大,但叁颗却有一颗未响,而且准头不够,只杀伤了袁世凯的卫士和一些行人,袁世凯乘坐的马车却躲了过去。当年,没有什么避弹设备,炸弹如果扔得准一点,马车挨上炸弹,袁世凯多半得翘了辫子。这样,后来的事就又难说了。没有了袁世凯这个强人,北洋系即使再强悍,也是群龙无首,无论如何推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首领,政局又是一大变。


  一连串的偶然因素,不仅让革命得以发生,而且走上了一条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轨道。历史学家总是喜欢在事情发生之后论证事情的必然性,但在上述的过程中,其实很难说必然会走到已经发生的这一步,如果五个拐点哪怕有一个偶然因素出现变化,事情都很可能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写小说、编剧本的人,总喜欢在历史过程寻找紧张情节,有的时候,找不到这样的情节,还会编出来,让人看起来历史是多么的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其实,真实的辛亥革命,还真的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可能性。道理也许是这样的,这场革命,无论怎样讲必然性,毕竟是一场道理不够充分的革命--不是多数人都活不下去了。人口占多数的农民和内地士绅,甚至不想革命。此前新政的成果,在革命爆发之际,余荫尚在。所谓革命的形势,仅仅是在1911年5月,皇族内阁出台之后才形成的。以至于此前4月份革命党人倾全党之力发动的广州起义,还是一败涂地。非常同情立宪派的两广总督张鸣岐,尽全力扑灭了起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鲁迅的官场生涯
  • 辛亥革命前的黄炎培:反清反满却位居省议员
  •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为经费潜入寺庙盗取金佛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