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依然记得小时候的春天,春风一起,就约上小伙伴放风筝了。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仰望那凌空飞舞的风筝,儿时的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
那时候,没有卖风筝的,孩子们几乎都是自己做风筝,也可以说几乎都是做风筝的高手。风筝的种类有软翅,硬翅;龙形、板形等,孩子们最喜爱的是板子风筝(人们常说的平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四边竹条支撑。扎制简易,飞行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各种题材,因而也就是孩子们的最爱。
做风筝首先就要用竹条,可土默川并不产竹子。那时候的孩子们却总能想出各种办法解决,甚至是废物利用。住平房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夏季里都要用一种竹编的门帘子,那破烂了的门帘子的竹条就是做风筝的首选,那时的门帘子即使破烂了大人们也舍不得扔,就好像是专门为孩子们留下来做风筝用的。再有,就是织毛衣的竹毛衣针,甚至是竹扫帚,还有那竹笼屉的屉条。
风筝用的纸,就是本地产的大麻纸,韧性大,不易吹破,要想再把风筝打扮得漂亮想些,就在上面用毛笔或蜡笔画上个虎头、小燕子、大娃娃脸,也是妙趣横生的。那时的风筝大都是方形和三角形的。
我和姐姐做过一个胡燕风筝,琢磨、扎制了好多次,试飞也有两三次,不亚于“F15”在“辽宁号”上起飞。那时的“起飞”,宿舍区、大马路、扎达盖河河槽都是驰骋的天地。放飞的时候,捡起一些枯草或纸片向空中抛去,就可以测出风向了。姐姐就是起飞“助理”,她双手拇指和食指轻扶着后面的骨架,远远地拿着。阵风一来,我只要把手中的线轻轻一拽,姐姐一放手,我便边跑边放线,直到风筝升到相当的高度,再前后轻抖,风筝便稳定了。
那时候,小伙伴们还自发地进行风筝比赛呢,所谓比赛就是一场打斗赛。比的是技巧、智慧和心理素质。胜利者是把对方的风筝击破或将风筝线切断。记得,有一次我的风筝线被切断了,我小跑着把飘落的风筝捡回来,并把断线接好;风筝尾巴也掉了大半截,我解下红领巾代替,没想到风筝又能重新飞上天,还能把一个小伙伴的风筝给撞烂了,那种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