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八月,赤日炎炎,椅席炙手。在人艺史家胡同56号大院里,叶甫列莫夫展开了《海鸥》的排戏。1970年他曾在莫斯科排演《海鸥》,大胆地修改了斯坦尼提纲,排出叶氏版《海鸥》。坊间议论纷纷。人艺副院长于是之敲定了人艺版《海鸥》的演员,由濮存昕饰演主角特里勃列夫,刚走出校园的徐帆、陈小艺担任剧中女主角和女配角,杨立新扮演教师特列波列夫。
童道明坦陈,排演期间,获益最大的演员是濮存昕。“我发现在中青年演员中最尊重叶甫列莫夫,从他身上汲取了最多的艺术营养的,是濮存昕,而在今天还能常常追忆他的,还是濮存昕。”
童道明说,这是濮存昕第二次担任男主角,由于濮本身的性格与这个角色有很大的反差,加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濮存昕是个优雅的男士,而特列夫涅夫是一个非常暴力的人物,最终因为不能兼容于这个社会而走向自杀。“
排练这部戏,濮存昕自己下了不小的苦功。可一开始,他并没有获得叶甫列莫夫的赏识。“叶甫列莫夫曾祝贺于是之,说人艺两个极有前途的青年演员———徐帆和陈小艺。并没提起濮存昕的名字。”童道明说。
《海鸥》是徐帆毕业后第一个戏,她事后回忆说,叶甫列莫夫的那种专业体现之一便是说戏时的精准,他并不像传统概念中的说戏那般,告诉演员应该去想什么,应该要怎么做。“他形容一个人心里腐烂就跟长了蛆一样,这种精准的比喻,让演员在联想之下马上明白导演的意思,知道导演要的是什么。”
“我从叶甫列莫夫的眼神里就能看出来,他对我们不是太满意。”童道明记得,濮存昕曾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情绪有些失落。甚至叶甫列莫夫在临走的时候,为每位演员都留言在一张纸条上,他专门给濮存昕的临别赠言是:“濮,你是非常聪明的演员,但如果你能在内心汹涌澎湃的时候,外表却表现得平静如水,那你就成功了!”
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濮存昕对他的敬重。二十年来,濮存昕一直记住这句话,也时刻践行着这句教诲。在演《李白》时,对于如何呈现李白狂放的酒仙诗仙状态,他便以叶甫列莫夫的状态为参照。
排演时,不幸遇上苏联解体,叶甫列莫夫心情十分低沉。他向剧院请了两天假,把自己关在宾馆借酒消愁,还对于是之说:“谁都别来宾馆看我。”
两箱北冰洋汽水,一箱二锅头,那两天他喝得昏天黑地。
最后归国时,叶甫列莫夫在机场与大家告别,还大喊“我要叛逃”、“我要留在中国”、“我要做李白”……“那样子我永生难忘。”濮存昕说。
童道明感慨道,人艺和苏联剧院的合作,让中国戏剧界更加认识俄罗斯戏剧艺术。大概也没有一个民族的话剧,能超越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了。
尾声
苏联解体后,北京人艺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合作慢慢淡漠下来。直到2006年中俄关系建交十周年之际,莫斯科艺术剧院才到中国演出高尔基的《小市民》。时至今日,中国才真正意义上地迎来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次进行访华演出。
而莫斯科艺术剧院也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命运,剧院被一分为二,依旧留在旧址的剧团是莫斯科果戈里模范艺术剧院,以及改以契诃夫命名的剧院———莫斯科契诃夫模范艺术剧院。2004年时,后者又更名为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
中国戏剧的土壤更为丰厚,现实主义戏剧传统之外,更多的戏剧理论、流派进入中国戏剧人的视野。
在莫斯科艺术剧院来华演出的前两个月,应俄罗斯“契诃夫戏剧节”邀请,北京人艺在莫斯科普希金艺术剧院上演经典剧目《雷雨》。这也是北京人艺首次赴俄演出。
濮存昕说,现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经典作品的上演,标志首都剧场剧目引进机制方面又迈进了一步。随着经典剧场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未来将给国内的观众带来更多国内外的优秀作品。
特写
焦菊隐“拿来”后盛开的花
1942年底,焦菊隐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在重庆最艰难的时候,就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樱桃园》等作品。抗战胜利后,焦菊隐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院长兼西语系主任。在北师大期间,他在音乐戏剧系开设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西洋戏剧概念等专业课,成为我国戏剧教育的开山人物之一。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