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搭民窑“大雅斋瓷器”
“大雅斋瓷器”现存为数不少,主要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津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其中以故宫博物院藏品最丰。同治十三年(1874年),女画师缪素筠在秋意渐浓的颐和园完成了印有“大雅斋”瓷器画样的最后一稿。这些画样被附在烧造清单后一并发往江西,清单上详细罗列了烧造的期限、件数、尺寸等。烧造清单又叫传单,多用黄纸抄录,又称为黄单。黄单是清宫发出的原始单据,为存档的需要,一式两份,一份发往江西,另一份保存在内务府。如今还有一批黄单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
当时的九江总督沈宝靖和御窑厂的大小官员,手持这份厚厚的黄单,十分为难。沈宝靖权衡利弊,提笔写下了一份奏折,奏折中提出,烧造瓷器需等二月春天到来,冻土融化,才有制作坯胎的泥土,奉旨承办的各项产品均可烧制,唯二尺六寸鱼缸等难度较大的产品难如式造就。
晚清时景德镇日渐荒废,乾隆御窑早已坍塌,官窑烧瓷已经采用官搭民窑的方式。官方订单在民窑中占据最好的位置,又不必付出空烧的经济代价,但同时,民窑窑门较小,也限制了大件器物的生产。黄单中所指定的超过窑门尺寸的“二尺六寸鱼缸”自然烧造不出来了。
这批黄单烧造数量巨大,除无法烧造的外,其余次年开春亦无法全部完成,御窑厂不得不于光绪元年(1875年)和二年(1876年)分两批运送回京,共烧造琢圆瓷器坯胎18814件。
除了日常用瓷,为庆祝太后生辰,光绪十二年(1886年),景德镇还烧造完成一批“体和殿制”款瓷器,供该殿陈设和慈禧皇太后用膳,是光绪时期宫廷制瓷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造型式样几乎囊括了传统的所有器型。遗憾的是此后国家财力实在无法支撑,大雅斋御和太后万寿用瓷成为绝响。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