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曾在香港遭严重破坏

时间:2014-04-06 08:30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任朝亮 点击: 载入中...

  广州银河公墓,萧红墓前有市民留下的鲜花。萧红墓简洁肃穆,碑上没有镌刻墓主人的故事,只有一帧小照和四行碑文。


 

萧红:死得寂寞 走得热闹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着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着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本报讯 (记者谭秋明)一束菊花,几支素香,墓碑的松柏枝新近描红。一对中年夫妻扫祭完女作家萧红的墓,临走时还在墓前深深鞠躬。据公墓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以萧红经历为蓝本的电视剧、电影的热播,近两年前来扫祭萧红墓的人多了不少,“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扫祭。”


  萧红的墓碑上,一帧短发黑白照之下,篆刻“女作家萧红同志之墓”,以及一段简介:“一九一一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九四二年卒于香港,原葬香港浅水湾,一九五七年八月十五日迁骨灰安葬于银河公墓。”


 

萧红之墓从香港迁葬广州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却为何会葬在广州呢?这还得从72年前说起。


  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病逝。她生前曾提出,希望把自己埋在一个风景区,要面向大海。因此,她的丈夫端木蕻良选定了当时香港风景最好的浅水湾。他看中了一个面向大海的小花坛,挖掘出一个坑,将萧红的部分骨灰埋进去。封上土后,又搬来石块堆起一个坟包,中间压一块木牌,上面是端木蕻良亲手写下的“萧红之墓”.


  1956年11月21日,当时在香港《大公报》任职的诗人陈凡给旧友、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袁水拍去信,讲述萧红墓遭破坏的景况。袁水拍让时为副刊编辑的姜德明把信摘编成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加了个《萧红墓近况》的标题,发表在1956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和香港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展开迁墓事宜。


  1957年8月3日上午10时,六十多位香港文化界人士在九龙红磡永别亭内举行了萧红骨灰返穗送别会。为了不惊动太多人,送别会的时间定得很早,而且事先并没有普遍发出通知,但是这天早上,不少留港文艺界人士不约而同地赶来参加。用叶灵凤的话说:“萧红死得寂寞,这次的走,总算走得热闹了。”


  1957年,广州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萧红同志迁葬委员会”.小说家黄谷柳、诗人陈芦荻以及广州作协秘书王绍芬受委派前往深圳,和香港方面的人交接,并于当天下午将萧红的骨灰运至广州。1957年8月15日下午,广州市文化艺术界在大德路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迁葬悼念仪式。仪式举行完毕后将骨灰安葬于广州郊区的银河革命公墓。


  在这天,《广州日报》刊载了端木蕻良的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在国家建设这么繁重,好多烈士、战士还没来得及迁葬的时候,党和政府委托作家协会广州分会把亡妻萧红同志遗骨迁葬广州银河公墓。知道了这个情况,使我感动得不禁热泪盈眶。”


  “1999年,我趁着出差的机会到了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到姑姑的墓看了一下。”张抗说。那次去,他没有惊动墓园管理方,是一个人静悄悄地去的。他看到萧红的墓就在一排排的革命烈士墓中间,并没有特别的标志,只是在碑上,贴着一张黑白的遗像。简单古朴的墓碑前方,不知是谁放了一束鲜花。“花瓣有一点点枯萎了,但应该是不久前刚刚有人来献上的。”张抗当时很感动。从1957年算起,萧红安葬在广州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虽然和东北远隔万里,但张抗觉得墓地管理得很好,那束花更说明广州人没有忘记萧红,这让他心存暖意。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谁是中华收复香港第一人?
  • 清廉的民国广州市长林云陔
  • 调查广州文革“吊劳改犯事件”
  • 美国首艘行至广州商船曾叫“中国皇后号”
  • 东吴孙权分拆交州 “广州”地名历史首次出现
  • 清代洋人广州“逛花市”的秘密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